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读了课文有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开始自由读文,教师同时播放轻音乐,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思考得也很专心,老师再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感受到的说给自己听听,一边说说,一边改改,组织好语言。
(生自言自语,说、思、改相结合)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与小组同学分享分享。
(生开始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全班同学听?想说就站起来说。
生:我觉得贝多芬真了不起,无意之间的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师:为什么呢?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师:在这儿还有不同的感受吗?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更使人觉得很美。你看,“幽静”是说周围大环境静,而在静中又有钢琴声叮叮咚咚地传来,多美呀。
师:其他同学呢?
(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不做反应)
师:那好,就先来试着读一读这几句话吧,看看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自由组合读。
(生读课文,教师巡视,然后指读这几一件事都能使他激动得创作出乐曲来。
生:我感到课文写得很美,读了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
生:我感到有一点激动,盲姑娘那么热爱音乐让我感动;那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给一个盲姑娘弹曲子,让我感动。
生:我的感受是课文一开始就使人觉得很静。因为贝多芬散步时在幽静的小路上走,而且伴有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多静的夜晚呀。
师:说得很好,能说得再具体些吗?具体到某个词上去。
生“幽静”、“断断续续”这两个词可以体现静。
师:为什么呢?
生:我说不好,但我觉得静。
师:其他同学有同感吗?有,就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来体会体会吧。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静”的感觉)
师:在这儿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刚才我们几个人觉得,这里不仅静,句)
生:我觉得在读“幽静”时语气稍轻一点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读读。
(生读文,教师请其他学生轻合双目体会)
师: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生:把静读出来了。
生:不只有静的感觉,“幽静的感觉要比“静”的感觉更美。
师:那“幽静”究竟比静美在哪里?
生:美在“幽上。
师:为什么?
(此时生语塞)
师:来,还是让我们来问问工具书吧。
(生查工具书理解“幽”字)
生:老师,“幽”有深远、僻静、光线暗的意思,更符合当时的环境特点。
师:在这种环境里,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会怎样?
生:心情舒畅。
生:真美,感觉很好。
生:又静又美。
生:有安闲的感觉。
生:说“悠然”会感到更好些。
师:如果你是贝多芬,此时心中会有什么感受?(生急于发言,师笑着引导说)先不急,再读读课文,把静、美、悠然安闲的感受综合起来,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文,深入体会)
生:假如我是贝多芬,四周环境这么静,我会觉得很悠闲。
生:贝多芬在幽静的路上散步,突然听到自己写的曲子,心中一定会想,这是谁弹的呀,我得看看去。
(生笑,表示同意)
师:是啊,贝多芬被静寂中那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吸引了过去,后来怎样了,你又有哪些感受呢?
生:贝多芬听到了茅屋里的对话,我觉得他一定很高兴,因为有人特别想听他弹钢琴曲。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先读“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到贝多芬自己弹那该多好啊!”几句,然后讲原因)我觉得这一句能体现出盲姑娘特别想听贝多芬弹琴。
师:说得很好,不过大家觉得有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呀?
(生笑,一部分摇头表示没有,其他学生大多相互议论。有三、五人举手要发表意见,师请其中一个女生发言,学生表示刚才没有读出“特别想”的意思来)
师:那好,你来试试可以吗?
(生重复读这几句,师请其他学生注意听,看看哪儿读得值得自己学习,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那该多好呀”几个字读得好,有“特别想”的感觉。
生:她“多”字读得好,突出了“特别想”。
师:那好,请大家取长补短,自己读读这几句,读出自己心中“特别想”的感觉来。
(生开始自读体会,教师在巡视时也捧书自读,与学生共同分享)
师:在这儿大家还有其他感受吗?
生:我还感到穷兄妹俩人间的深厚感情令我很感动。
生:我想贝多芬也会深受感动的。
生:对,因为贝多芬也深受感动,所以他推门进了茅屋,而且还为盲姑娘弹起曲子来。
生:我还觉得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感动了。
师:看来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了。那当贝多芬进入茅屋后,又使我们有什么感受呢?来,让我们先静下心来,默读浏览一下这一部分,再组织组织语言。
(生默读浏览,教师巡视)
生:我的感受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的面,生欣赏月光曲。)
师:月光曲美不美啊?
生:美。
师: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
师:哪位小勇士先来?
师指名答。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呀?
师: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很强。谁还想来谈一谈吗?
师:听着你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想不想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呢?
生:想。
师: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五、配乐朗诵
(师打开页面,生配乐朗诵。)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主意,不如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配乐朗诵,赞成吗?
(全体同学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诵。)
师:你读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师: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着的呢?可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来谈一谈。
板书:
情感
生:略。
师: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点评:到这儿为止,老师已经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 )
六、联想起飞
师: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生:想。
师: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
(打开页面,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师: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生: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们都在敲锣打鼓的庆祝新年。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吃年夜饭,有的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高兴。
师:你的画面又有人又有物,还有声有色的呢!
生: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欢度泼水节,人们你泼我,我泼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师:真不错,你的描绘也很富有情趣。
生:我好象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正围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起了舞。
师:听你这么一说,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那样美好的画面了。
生:我好象看到了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在舞龙灯,舞狮子,鞭炮声震耳欲聋,五颜六色的烟花漂亮极了。
师:多么热闹的新年呀。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乐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喜庆的画面。
……
师: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点评:听着学生们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发言,我真的很激动。没想到学生对一段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会理解得这么准确,感悟得这么深刻。我觉得当我们的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他们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他们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课堂啊! )
七、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月光曲》教学实录7面,生欣赏月光曲)
T:月光曲美不美啊?
S:美。
T: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
T:哪位小勇士先来?师指名答。
T: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呀?
T:你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很强。谁还想来谈一谈吗?
T:听着你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了!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想不想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一读刚才那段文字呢?
S:想。
T: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五、配乐朗诵
(师打开页面,生配乐朗诵。)
T:同学们,老师有个主意,不如我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来一段精彩的配乐朗诵,赞成吗?
(全体同学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诵。)
T:你读的多好呀,感情多深呀!你真了不起。
T:听了这么美的音乐,读了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觉到贝多芬的情感也是在变化着的呢?可以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来谈一谈。(板书:情感)
S:略。
T: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点评】到这儿为止,老师已经把“音乐、联想、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理得一清二楚。而学生对这三者的感悟并不是凭空来自于老师的讲解,他们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到了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声中领略到了作者的情感,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并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联想过程中,加深了对音乐和情感的理解。整个这个过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这种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着审美的乐趣。这不正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吗?
六、联想起飞
T:好,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S:想。
T: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
(打开页面,生欣赏音乐——《步步高》。)
T: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S: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T: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S:我好象看到新年到了,人们都在敲锣打鼓的庆祝新年。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吃年夜饭,有的在看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很高兴。
T:你的画面又有人又有物,还有声有色的呢!
S:我好象看到了傣族人民正在欢度泼水节,人们你泼我,我泼你,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T:真不错,你的描绘也很富有情趣。
S:我好象来到了大草原上,看到草原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正围着火篝在唱歌跳舞,我仿佛也来到了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跳起了舞。
T:听你这么一说,我的眼前也仿佛浮现了那样美好的画面了。
S:我好象看到了过新年的时候,人们在舞龙灯,舞狮子,鞭炮声震耳欲聋,五颜六色的烟花漂亮极了。
T:多么热闹的新年呀。老师仿佛也感受到了那分快乐了,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喜庆的画面。
……
T: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T: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点评】听着学生们一段又一段精彩的发言,我真的很激动。没想到学生对一段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会理解得这么准确,感悟得这么深刻。我觉得当我们的教学触动了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封存的记忆被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被唤醒了;他们幽闭的心智被开启了;他们囚禁的情愫被放飞了。这是令人多么震撼和鼓舞的课堂啊!
七、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月光曲》教学实录10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为他听到的曲子是断断续续的。
师:你从断断续续可以读懂什么?
生:盲姑娘弹奏得不熟练,因此贝多芬就会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谁会弹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弹奏得还不熟练,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好奇——这是引发贝多芬走进茅屋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贝多芬还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知道这兄妹俩非常穷,心生怜惜之情;而且他还发现盲姑娘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进去亲自弹奏了一首。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姑娘,你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你们自己试一
试。(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
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
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
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
地表达出来。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
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
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TV(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典故的意思: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
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
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
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
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TV。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的确,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
吗?(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波涛汹涌、恬静一缕一缕等词语,重点读出变化。②听《月光曲》片断③配乐朗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
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
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回去之后找来《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赏、分享。
生:写一篇读后感。
师:说到写读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感受用
一首小诗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板书连诗——莱茵河畔断琴声,
弹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穷兄妹),
(寄情于景)即兴成。
百年流传月光曲,}
注:括号内为学生填充的内容。
师:最后的一句请你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尽量押上前面的韵角。
(学生三五个人结成小组,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既有听取,又有指导,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创作的诗句是——千古流传人称颂。
师:好极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们创作的诗句是——名扬天下人尊敬。
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的,这一点贝多芬做到了。
生:热爱人民获好评。
师:心中有人民的艺术家,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生:流传至今久不衰。
师:“不衰”这个词语意思使用很准确,但是不够押韵,谁能够帮他略作改动?
生:流传至今扬美名。
师: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下课。
【《月光曲》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月光曲》教学实录03-14
六年级《月光曲》教学实录12-19
《荷花》教学实录03-0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03-02
《穷人》教学实录03-02
《翠鸟》教学实录03-02
《赵州桥》教学实录03-03
《藏戏》教学实录03-08
社戏教学实录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