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7篇)

《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四、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⑴ 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⑶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4、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三。

2、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欣赏散文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生朗读,指出作者。

……

李白

2.回忆李白诗中的一些名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简介李白。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李白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先让一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几点。

1.正音。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石栈zhàn猿猱náo萦岩峦yíng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喧豗huī凋朱颜diāo砯崖pīng

崔嵬cuīwíi咨嗟zījiē

2.再请一个同学朗读。

……

从李白豪迈磅礴的写作气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文章主要是运用多种手法,从多个角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行走艰难,出入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大家说,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角度(特点)却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

第一句感叹蜀道的“高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面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高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学生读(反复读):……

第二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人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人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面7句,要读得慢而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学生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面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读:……

4.听课文录音朗读。

……

5.学生齐读。

三.小结。

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诗人表面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诗风气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气势。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体会诗人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诵读诗歌的技巧、背诵的要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思想情感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2)认识、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正确态度。

2、教学难点

(1)领悟诗中想想奇特、丰富,气势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用具:

幻灯机、黑板、板擦、粉笔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标;

2、介绍作者、解题;

3、疏通文句

(1)学生阅读注解,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教师订正并讲解重点文言实词、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难段或全文

(1)、口译

(2)、笔译

(二)预习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简述,整体把握文章。

2、生字词的读音字形和意义。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三)具体步骤: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千年,至今仍以它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仙李白的《蜀道难》。

2、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2)写作背景简介: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3)基础积累: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赛(sài)石栈(zhàn)猿猱(náo)萦(yíng)扪(mén)参(shēn)抚膺(yīng)峥嵘(zhēng 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转(zhuàn)石万壑(hè)巉(chán)岩吮血(shǔn xuè)咨嗟(zī jiē)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1、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语:

蜀道蜀道艰难险阻,自古以来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板书)

2、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 ,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 安世济民、 功成身退 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 济苍生 、 安社稷 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 粪土王侯 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 赐金还乡 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也是潦倒的一生。为了便于研究他的创作道路,我们将他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来介绍。(l)读书漫游(42岁以前,701-742)(2)长安三年(42-44岁,742-744)(3)再度漫游(44-55岁,745-755)(4)身经战乱(55-62岁,755-762)。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蜀道难》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关于本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断定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有人(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有人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迄无定论。

4、解题:

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

5、朗读课文。

⑴教师范读课文,疏通字词读音。

⑵自由朗读

⑶集体朗读

附: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尤其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咏叹的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①“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④“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⑤“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⑦“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6、积累词语:

猿猱(ná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喧豗(huī):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é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

咨(zī)嗟:叹息。

7、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1、整体感知:简析全诗的主要内容。

①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

【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②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

【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

③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④“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⑤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⑥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

【分析】本题意在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

【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2、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3、课文小结:

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附:板书设计:

一叹蜀道之难——高(自古难行)

蜀道来历蜀道高峻

二叹蜀道之难——险(自古可畏—劝阻)

景物凄清山水险恶

三叹蜀道之难——惨(战祸惨烈—告诫)

剑阁险要***惨景

长路茫茫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的问题:

1.李白和李白的诗歌。

2.在诵读中感悟体验李白的情思。

3.品味语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诗风。

4.在比较中鉴赏《蜀道难》的艺术风格。

学习时间:两课时(90分钟)

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大白纸、彩笔、胶带。

课前准备: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并能熟练背诵,收集与李白有关的故事并能生动的讲述。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诗坛争霸

目标:创设情境,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

时间:15分钟

活动过程:

1.多媒体投影

2.(画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图片,文字:走近李白走进《蜀道难》走向唐诗的颠峰)

3.将学生每6人一组分开,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背诵的诗歌和讲述李白的故事,做好“争霸”准备。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其中两名分别参加“背诵接龙”和“故事大赛”,另一名作评委。

4.背诵接龙

投影比赛的要求:参赛的`同学以接龙的形式背诵李白的诗歌,背不上来的同学可以说“过”,背诵错误较明显的不计数,接龙数最多的组为擂主。

5.讲故事比赛:

投影比赛规则:每组讲述一则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过2分钟,得分标准如下表:

分类内容准确充实语言流畅简洁表演性强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组代表演完毕,由评委打分,评出做擂主的小组。然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蜀道难》写作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

投影内容:

关于《蜀道难》的写作背景。

问题:《蜀道难》究竟表达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动二:朗朗上口

目标:诵读课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时间:30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组讨论字音和句子的停顿。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读两句,检验初读效果。

4.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把握节奏,体验作品的感情基调。

5.学生每四人一组讨论诗歌朗读技巧的处理。

出示投影:课文朗读技巧的处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1)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韵脚的变化;

(3)句式长短的变化;

(4)回环复沓的诗句。

6.以组为单位汇报朗诵。

7.师生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三:诗海淘宝

目标:品味诗句,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刻含义

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0分钟

活动过程:

1.出示投影,介绍李白诗歌的特色: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诗风豪放、雄奇、飘逸,浓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胆。——《中国文学史》(马秋高主编,中卷)

2.撒网采珠,以6人组为单位“诗海淘宝”,先在大白纸上画上五个大珍珠:

(1)红珍珠:一唱三叹的诗句;

(2)绿珍珠:想象奇特的诗句;

(3)黄珍珠:夸张渲染的诗句;

(4)蓝珍珠:气势充沛的诗句;

(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诗句。要求各小组分别用红、绿、黄、蓝、黑彩笔书写上述诗句,允许有交叉。

3.各小组展示讨论的结果,互相比较,教师点拨评价。

4.要求学生将采集的“珍珠”收藏在摘录本上。

活动四:慧眼识珠:比较鉴赏

目标:在比较中鉴赏诗歌的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动材料:大白纸、彩笔、胶带

时间:25分钟

活动过程:

1.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讨论《蜀道难》与《将进酒》在语言、主题、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的异同。(以上五方面任选其一)

2.出示投影:《将进酒》

3.教师巡回指导选题,以免上述四方面讨论的问题出现空缺,并在学生有困难时及时提供指导。

4.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写在大白纸上,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评价。

5.学生自由背诵《蜀道难》和《将进酒》。

《蜀道难》教学(单向好友是什么意思?单向好友意思是:对方QQ好友列表里有你的QQ号,而你自己的QQ好友列表里,却没有显示对方QQ号。)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诵读要领,背诵全诗,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2、研读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3、赏析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李白的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李白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的浪漫激情,增强对祖国壮丽河的热爱。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感受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初步了解诗人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1 、通过预习或课上学生的自学,解题、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扫清阅读障碍,为诵读和赏析诗歌打好基础。

2 、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诗意,熟读称诵。结合练习第一、三题,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

导入要创造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或由余光中《寻李白》诗句引出诗人及称号来历;或让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诗歌,温故知新,带领学生进入李白的诗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话传说引入该课,并可随机展示相关图片等。

诵读是赏析诗歌时必不可少的感性认识阶段。 2007年河北的一节优质课以响读(自由地大声地读,疏通文字,纠正错音)、味读(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性地读,如集体复式跟读)和啸读(配乐的个性化的诵读)引领学生走近诗歌,值得借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李白诗风。

教学难点

诗歌的寓意。

一、课后练习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 ,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或‘蜀道难 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举例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表现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夸张大胆:

师: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为杜甫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李商隐咯血,应该用白色的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而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夸张与想象又是他诗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请同学们细读细品。

①与青天比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与岁月比长:“尔来四万八千岁”;

③有鸟道,无人道:“西当太白有鸟道”;

④手可摘星:“扪参历井仰胁息”;

⑤惨烈蛮荒:“磨牙吮血,***如麻”;

⑥神秘瑰丽:“蚕丛”“鱼凫”“子规”“壮士”“六龙”;

⑦蜀道高危:“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夸张与想象,使得《蜀道难》直通《离骚》,又完成了鲜明的有个性的超越。

2、想象奇特:借助神话传说

神话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

师:神话其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沉最瑰丽的童年大梦,《蜀道难》的灵魂飘渺、靓丽,来自永远的神话,请同学们找出并鉴赏。

答案提示:杜宇化鹃:在古蜀国,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规声,凄美迷转;蜀道的艰险,色彩的绚烂,跃然纸上。

六龙回日:太阳神的六龙车给蜀道增添了几多瑰丽与神奇,蓝蓝的天,金色的太阳,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征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阳神骄傲的六龙车更成了蜀道最靓丽的风景。

五丁开山:“地崩山摧壮士死”,五壮士开山而死的神话使蜀道在瑰丽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庄严、悲壮、浑厚。

……

3、感情强烈奔放:主旋律句一唱三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复出现,激荡心弦。)

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作用?

反复出现,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

①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

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一叹蜀道之难——高险

二叹蜀道之难——惊险

三叹蜀道之难——凶险

4、手法多样

对比衬托:黄鹤不得飞度、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细节描写(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

情紧张,艰难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

渲染了旅人的.悲凉孤独和蜀道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语言多变、章法灵活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而后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也对于表现他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啸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都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用一句话评价李白。

1、你们能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认识吗?

学生:气象恢宏、气势磅礴、豪放飘逸……

2、示范展示名家评价(多媒体展示)

子,谪仙人也!——贺知章

神气高朗,轩轩然若举。 ——唐玄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

三、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和学校可以探讨诗歌的寓意、主旨,进行个性化解读。

1、教师展示本诗寓意的各种说法:

根据相关记载,这首诗应该是在天宝元年李白初到长安时的作品,写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忧杜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刺琼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

三说:讽喻说。 “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四说。劝谏说。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是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五说:送别说。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王炎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六说:仕途说。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七说:歌颂说。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

八说:咏蜀说。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

2 、讨论: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四、作业(任选)

1 、补充读本中杜甫《饮中八仙歌》,进一步了解李白的个性特点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2 、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3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4 、以“我心中的诗仙李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5 、赏析选修教材中的《将进酒》、《行路难》两首诗,分析诗人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蜀道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06-04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语文课文蜀道难教学设计06-04

《蜀道难》教案范文06-04

《蜀道难》公开课教案05-10

《散步》教学设计08-24

赵州桥教学设计08-28

《欢庆》教学设计08-25

《狼》教学设计08-26

观潮教学设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