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观书有感》赏析

宋诗《观书有感》赏析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观书有感》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诗《观书有感》赏析1

观书有感

朱 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春水生:意谓春潮涨。

艨艟(méng chóng):也作“艨冲”,古代战船名。《释名·释船》:“狭而长曰艨冲,以冲突敌船也。”此泛指大船。一毛轻:轻如一片羽毛。

枉费:白白的花费。

此日:指现在,与“向来”(从前)相对照。

昨天晚上江河里的春水又涨高了许多,像艨艟那样的大型船只,也犹如一片羽毛那样浮在水上。从前要想推开它、挪动它,那全是白费劲的举动,而现在呢,由于水涨船高,那巨大的船舰就可以在河流的中心,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了。

《观书有感》共两首,此为其中之二。第一首着力描绘像明镜般的方塘,然后指出方塘的清澈是由于活水的'常流。而本诗以艨艟巨舰在江上航行为喻,说明了读书学习所起的巨大作用。作者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他年少时,家境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当时他有求道之志,但他父亲对他说,吾所敬畏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宋诗《观书有感》赏析2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鼓浪屿在哪里个城市?鼓浪屿位于厦门,因岛上的鼓浪石而得名,与厦门大学隔海相望。鼓浪屿代表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鼓浪石等等。)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鉴:镜子

影:水中倒影

如许:这样

为:作“谓”,答词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大意是,半亩大的池塘像镜子一般明净彻底,天光云影在方塘中摇曳流动要问它为什么如此清澈,因为上有源头,使活水不断流来。本文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因此本文虽然是在写景状物,其实应该是和读书有关的。实际上诗人是借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以池水源头作喻体,比喻在学习中只要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就能进步不已。

出处: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字元晦,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

体裁:诗

类别:七言绝句

年代:南宋

作者:朱熹

【宋诗《观书有感》赏析】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赏析11-02

望月有感赏析02-08

观书有感教案10-15

《观书有感》教案11-02

朱熹观书有感11-02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11-03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12-08

《观书有感》哲学理解11-16

《观书有感》教案13篇11-02

观书有感教案15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