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心得(通用15篇)

庄子读书心得(通用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庄子读书心得1

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要有自己的自由栖息地,他就不应该被拘留在外面的东西上。外面的东西总是短暂的,容易腐烂,生命的灵魂是永恒的。不要成为财富的奴隶,要成为财富的主人,这样,人们才能真正自由。否则,你可能会失去方向,失去自己,失去生活的享受。

自由栖息地可以让疲惫的心休息,释放压抑的心。自由栖息地需要放下繁荣,忍受孤独,达到物而不物的境界。如果你热爱浮华,不愿意放弃喧嚣,你最终不会安定下来。

事实上,有些事情我们不能放下,我们很难达到这样的状态,但我们应该知道我们想要什么,生活不需要有太多的弯曲,太多的弯曲会让你的情绪沉重,影响你的情绪,导致不好的结果。事实上,只要你足够纯洁,掌握生活中最重要的真正意义,你就会感到广阔的前景。

有些人对生活要求太高,让自己生活在疲惫中,从不欣赏幸福和快乐的味道,生活匆忙,忧虑和恐惧经常伴随,生活非常糟糕,知道满月损失是固定的,人力可以改变吗?最好停下来,有选择地放下坚持,给生活一种平静,给自己一种平静。

生活中,谁总是一帆风顺?物而不物会有另一种收获。对物欲的.追求和执着是生活中所有痛苦的根源。

《庄子·田子方有句话:夫悲不大于心死,人死也是其次之一。意思是:最可悲的如死灰,死是次之。这说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一些事情,放不下,他的心就会闭塞,仿佛被绳子牢牢困住,他的心就会死,他无法恢复活力。他们就像蚕蛹,用厚厚的茧把自己绑起来!

很难放下,可能会带来暂时的损失和心痛,但真正放手后会发现所有的纠缠和烦恼都会变成一片广阔的天空,放下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是一种选择外部事物,优先级,把握距离,放下你应该放手,你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每天生活在清新的阳光下,洗练一种善良干净的心态,无怨无悔地走到生命的尽头,抛弃世界上所有的烦恼,给心灵留下一片开阔的天空。

庄子读书心得2

说到庄子,我们不禁想到道教创始人老子,他是老子的弟子。他们都追求思想上的得道和精神上的超然物外。庄子更注重个人,让人更注重身体和生活,也就是养生。

在《庄子选注》中,有一篇题为《庄子与惠子游在浩梁》的议论文,是一篇语录体议论文。文中两人,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读者看完会心一笑,沉思很久。

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位辩论大师的故事,他们是由游泳池中游来游去的鱼引起的。虽然这个问题很小,但它的目的很大。用矛攻子盾的方法深化辩论。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在辩论中所反映的敏捷思维和明智的对话令人惊叹,他们都被他们的好辩论所折服。中,缓步走来……

世间一梦,万事逍遥,是什么让你无视那让天下人趋之若鹜的权势,在苏秦、张仪等人的梦想之前哂然一笑,面对那“愿以境内累之”的楚王,面对那恭敬立在自己身后的楚王使者,头也不回,“持竿不顾”的吐出那样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千年一梦,万世逍遥,湿润的吴楚大地的广袤平野上,依旧回荡着千年前你不一样的逍遥,当诸子百家们纷纷奔向城市,奔向诸侯将相的府邸时,你却转过了身,走进了乡村,面向着布衣百姓,讲述着你的道与德;当孟子、商鞅等向帝王们洋洋洒洒的陈述他们的治国方略之时,你却行走在田野之间,向着路边的老农讲述着大鹏与斥鷃的故事;当苏秦,张仪之流得意洋洋,愉悦的听着自己口袋中诸国相印相碰而发出的清脆声音时,你默默辞去了漆园小吏的职务……你是先秦诸子中的异类,在那样的时代中,你显得是那样的逍遥。

还记得你鼓盆而歌的那个日子吗?是她,在那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和你一起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毫无怨言。是她作为你最坚强的后盾,为你那惊世的智慧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但是,她却是那样的去了,可以想到你的悲伤,但是,你是庄周,你的智慧决定了你不会像那些凡夫俗子一样无谓的哭泣悲号,你的鼓盆而歌中,又有几分豁达,几分悲伤,几分逍遥。

风起,云涌,大鹏南飞,从苍茫的北冥之上飞往那浩淼无际的天池之畔,是你那瑰丽的笔触为他装上翅膀。你在那风云涌动的战国,用你的逍遥,守护着心灵的月亮,谱写了战国诸子不一样的风采。当田野间的风吹过你的身旁,纵然如此逍遥的你,是否感到一种乡愁的滋味。

不是物质之乡的乡愁,而是精神故园的愁思。

你带着上古的气息而来,从精神上你更像是上古时的人们,而非那个战火纷飞中的乱世的.子民,你向往上古那淳朴的民风,却只在现实中看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的精神故园早已毁于一旦,心灵的月亮也已蒙尘,你的精神根本无乡可回,你只有怀着那永恒的乡愁,在精神的无何有之乡中,独自彷徨!

这是梦吗?或者不是吗?天下众生都是迷茫的吗?还是唯独我一个人是迷茫的?精神的故园无处可寻,你却只有仰首问天,无限彷徨。

但是,纵使怀着无法消却的乡愁,你却依旧是庄子,不朽的庄子,纵使世事苍茫,你无法参透,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远离喧嚣,远离嘈杂,到山林田舍中去,为世俗增添一抹来自上古的亮色,在那枯寂的世界中,一梦逍遥。

纵使你已离我们远去千年之久,翻开你的书,依旧感受到来自上古的不灭沧桑,仿佛看见你的淡淡的乡愁,心灵与智慧的力量,以及一世逍遥。

轰鸣的机械文明在我翻开你的杰作时已经远去,尽管窗外车水马龙,轰鸣喧嚣,我也只能听见你在那精神的故园像我们慢慢讲述你的故事,我们知道,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既然旧的精神故园无法归去,那我们何不自己开辟一个新的故园!

我们知道你永远不会老去。

因为你说过: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庄子读书心得7

钩月清寒叹华凉,煮酒云烟袅袅扬。那刻,雨已停,留下了遍地泥泞。步履轻轻如是我的方向,能否给一个先兆?我仅仅是等待了将近200个夜晚我就快要崩溃了,于是,我开始迫不及待的想要寻回我的爱情。一萧一剑,一生一世。夜幕拉开,包裹了白天的喧嚣与热闹,如此的静谧!

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槁项黄馘 ”的躯体包裹不住飘逸优美的才情,贫困交加的生活不能湮没超脱世俗的快乐。道学家们批判他的消极无为,却又不得不用惊羡的目光欣赏他的作品,赞美他的'精神。这又是怎样一种精神?如泰山的青松,正气昂然;如深山的清泉,纯洁从容。庄子曾以鸟自比,那是怎样一种鸟?非梧桐树不栖息,非饱满的果实不食,非清洁的甘泉不饮;如果上面的条件无法达到,鸟仍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它就会不停的飞,去寻找,直到自己死去。这种鸟我没见过,这样的人大家都知道,庄子就是。

我喜欢庄子,虽然他在很多时候都显得那样淡然,他没有孔子那般显赫的名声,没有孟子劝君行政的志向,更没有法家人物改革图新的气魄,但他却是一个活的最纯粹的人。

我向往庄子的心智,它拥有一种超凡脱俗的豁达,他厌恶世俗的陈规陋习,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我羡慕庄子。

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中,一味求其自然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更加想说他的精神,在年轻一辈,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揣摩他的意境,但不要盲目的效仿,多学习一些求生的本领。

有人说:“在中国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总有那么一两颗孤独的树——孤独地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庄子就是其中一颗。这是怎样一个人?他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槁项黄馘 ”的躯体包裹不住飘逸优美的才情,贫困交加的生活不能堙没超凡脱俗的快乐。

庄子读书心得8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阅读,以便真正深入理解。当我,三十三章,共400多页,分配几个月。在此期间,多写阅读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无忧无虑地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和天地之间自由游荡,没有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见或只是意见,世界声誉而不是建议,世界而不是沮丧,无论世界如何赞扬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这真的很难得。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必须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能转移别人的意志,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傀儡。俗话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如功业、名利等,要洒脱、坦荡、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庄子逍遥的人生价值观可能有些消极,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一个积极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难的生活。庄子的人生年龄是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庄子睿智、豁达、有远见、有远见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毫无顾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人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对名利的'忠诚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无华的价值观,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的软肋。

我们不妨走路当生活困难或感到生活疲惫时,吸收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让心灵保持难得的安静和凉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庄子,练习体验他无忧无虑的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无忧无虑的生活体验。

在我看来,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五彩缤纷,后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营养。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达到高质量,否则就会朝着不完善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孔子和庄子是必须的。

庄子读书心得9

今日偶得《庄子》一书,静而读之。渐知庄子概况。虽在上学时亦对庄子其人略有懵知,然知之不详。近读《庄子》一书方有更深的了解。庄子名庄周,其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据记载庄周住在贫民区、生活较为贫苦,靠打草鞋维持生计。有一次曾向监河侯借米,甚至穿补丁的衣服去见魏王。自称生不逢时,贫困交加。其为人虽重金聘相而不就。却与当时名家惠施等人来往,共讨学术上的问题。

《庄子》又叫《南华经》,它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一般认为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集。现存共三十三篇。分成内、外、杂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据学者研究内篇七篇基本思想较为统一,相互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可视为庄周本人的作品。外、杂篇无论思想内容还是文字风格皆不尽统一,非一人一时之作。可视为庄周后学的作品。但总的概括来看,内、外、杂篇之间也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历史记载《庄子》一书,在先秦便有流传。不少名人学者都读过其书。并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如: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评价“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实,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儿不知人”。书于秦朝初年的《吕氏春秋》中也引过庄子的一段话。其中写到“庄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锔注者战,以黄金注者殙。其辞一也,而所有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泄,盖内拙。”这段话虽与该书文字略有差别,但文意一致。在史记中、在汉书中,都有引用或对《庄子》一书的评价。可是《庄子》一书应该是在当时的知识者中间可以读到的。

在《庄子》成书以后历代学者对其有很多的研究。如晋朝武帝时司马彪较早地注释了《庄子》,唐人陆德的《经典释文·序录》。目前所通行的本子是晋太傅主薄郭象的注释。共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一子在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因此时期道家思想很盛行,而《庄子》一书被列为“三玄”之道。很多著名玄学思想家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都是庄子思想的爱好者。所谓“三玄”是指《庄子》、《老子》、《周易》。

《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道为本。(2)安命无为。(3)逍遥而游。(4)万物一体。(5)体道求真。以道为本是《庄子》一书的基本观点。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根,这一点在书中处处透露。在《知北游》篇明确指出:“昏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蓄而不知,此之谓本根。”所谓“本根”,不仅是指产生万物的根源,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而“道”作为天地万物之本根,具有绝对性、永恒性、超越性、普遍性和无目的性的特点。而且还是人的最高认识。安命无为的思想乃因成书的时代处于战国时期。连年的战争,人死生无常,心神不宁。更体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渴求,和人们心底深处对生活于安静、乐观、悠闲的向往。逍遥而游是该书所倡导安命无为的思想,走向极处便是无目的、无追求的境界。即逍遥而游的境界,在书中更有明确的篇章具体描写。如:《逍遥游》、《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等几篇先后讨论了逍遥而游的问题。万物一体是读书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较为独特。其中不仅体现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系列深刻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的论断。体道求真书读书以道是生天生地的世界根本,又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最高真理,人处在必然性即命运支配的社会之中,只有安命无为,才能求得真正的生活方式,而只要实现心灵的逍遥而游,便可以达到无情无心的境界,实现与万物为一,与道为一,与天地合一。从认识意义上说,这个逍遥而游的过程,也就是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过程,就是由凡人走向真人的过程。体道求真即体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走向真知与真际,是实现逍遥自适,安闲自由的必由之路。

该书是先秦时代的作品,其中所含的思想内容及历史影响是丰富而巨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许多思想观点对现时代仍有其意义和影响,该书中所讲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代环保主张有一些相同之处。都有顺应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观点。所倡导的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时间观念加强了。同时减少了生活中精神享受的成分。各种危机、精神的烦闷不断出现。而无为的生活观念却能给现代人们带来一些启示,这也是现代许多社会现象。心理学家都把拯救现代人的灵魂作为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总而言之,通过对《庄子》一书的阅读,使我对庄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此书所包含的丰富思想理论,非一时所能理解、明知,纵读千遍亦时有收获。同时亦感慨古人思想之深奥。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辈之人更应加强国学的学习,发扬国学,弘扬国萃。为国学的发展增一分光、添一片瓦。

庄子读书心得10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天地精神沟通,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思想,所谓随心所欲了。

在于丹的《心得》中,感触较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内方外圆,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庄子托孔子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外化而内不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而自己的内心却要一直坚持原则。这解决了一个问题,坚持原则和随外部变化是相辅相成的融合关系,而不是相对关系。只有能随外界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与环境冲突,而在无力瞬间改变环境的情况下,只能被环境慢慢侵蚀,被环境同化或者抛弃。而随外界变化并不是无原则的变化,而是在坚持内心原则的变化,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生活,即使要改变环境,也是体会到环境的基础上再做出的改变,而不是盲目的改变。对内坚持原则是不变的原则,否则就失去了自我。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环境。

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是有限的.,而世界/宇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思想去思考无限的世界,本身就是有局限的。有了广阔的境界,才能有更广阔的思想,才能用更广阔的思想去思考这个世界。庄子中举的例子就是以常人的思想无法去想象一个巨大的葫芦会有什么作用,因为他的思想局限在小葫芦的作用,去套用思考大葫芦的作用,当然无法找到合适的作用,而认为它是无用的。而我们不也是在用自己有限的思想去武断这个无限的世界,以为自己见识广阔,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不断扩大自己的境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例如人生、宇宙……

于丹更多的心得讲到的是做人,没有扩及到世界观,也许不能在公众面前唯心吧,不过唯心和唯物可能都不全面,或者殊途同归,以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办法理解

庄子读书心得11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他的代表作《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庄子一生及其作品《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而《庄子》全书精髓是《逍遥游》,其《逍遥游》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且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虽然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困难难解,如之奈何?学学庄子吧!顺其自然对解决事情有时会有一定的作用哦!

庄子读书心得12

即使庄子不提,逍遥也一直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遥,无非是在物质生活上宽裕富足,不用每天为生计而奔波劳碌。可以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庄子的眼里,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浅薄,他的逍遥,我觉得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一个终极命题。

在庄子看来,一切万物都有其属于自己的本性,逍遥不逍遥正是看其生存状态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万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好的生活方式,坏的生活方式,只有合于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庄子同老子一样,认为最好的政治正是无为而治因此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任何统一的制度标准都有其局限性,都会妨碍人们的逍遥。这个视角很深刻。

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忙,每天总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却想不太起来。显然我只是在机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没有把自己的心放进去,我没有问过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遥与忙不忙没有关系,它只取决于你是否顺应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浑浑噩噩显然不是逍遥,而是自我迷失。逍遥不仅不是混沌,而是一种大清醒之后的从容不迫。庄子有感于他所处的时代统治者穷奢极欲,百姓为利所趋而丧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遥,这是很积极向上的`观点。尽管我觉得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觉得可以用庄子逍遥的观点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教育。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为人所诟病,很多人呼吁彻底改革现行教育制度,主张向西方学习。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却在羡慕中国的教育。当美国老师为中国学生极强的数学能力而感叹时,中国有很多学生却不明白他们想从商,却为什么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题。我觉得就自己的经历,现行的教育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毛病。从我来讲,我对自己能够在中学阶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础而感到高兴。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个中学阶段评价个人的标准唯一化。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以后都将从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学以前,很大程度上仅仅只有学习这么一个衡量人的标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发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远失去了对书本,对知识的兴趣。高考是教育的指挥棒,尽管很多省份在实行新一轮的教改,可是只要高考不动,社会对于学生的评价模式不变,教育的形式再怎么变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也许我们可以从庄子那里得到些许启示,既然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尽管不可能放任每个人自由发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还是需要的。很多学习不好,学历不高,但在别的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同样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为大学生和技术工人对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

另外,纯粹知识的灌输也使得,虽然大家都学得很辛苦,但并不是出于本心去热爱学习。大多数人并没有学会思考,基本上对于自己的未来都是比较迷茫的。升入大学以后,学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种强制性约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虚度了光阴。而学习在校园里变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是对于学习本质的最大背离。这种风气使得大家都觉得学习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没办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当学生完全被考试所奴役,被学位名誉所导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极端的不逍遥。静下心来,不为什么地去看一点书,才能有真正的收获;顺性而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这是老庄给我的教诲。

庄子读书心得13

因为闲着无聊,家里刚放了一本《庄子》,就拿起来看了好几天。平时不喜欢看这些古文书,但那天真的静下心来看了一下,有了一些感受。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理想的社会应该就是这一刻。然而,这是一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时代。此时此刻的大多数人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财富。庄子——贫穷不累。贫穷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相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拒绝放弃一点时间。从长远来看,他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世界的喧嚣都是为了过去。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这只是一个道理。然而,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他才有了终身服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服役而不知其归。这一天提倡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丰满。在《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御天气之辨,游无穷。我们不必要求这么高。只要我们学会冷静下来,放松混乱的自己和忙碌的自己,我们的个性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我们能达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境界,它不仅可以释放疲惫的身体,而且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益。

庄子强调自由这个词。庄子渴望自由、自由、无拘无束,身心不受束缚。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像它说的那样,但它也可以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可以更全心全意地释放,在工作或学习中需要这种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必须被束缚的自由。在许多情况下,束缚并不妨碍自由。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世界上做得更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疾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为什么?原因是人们把物质与身心融为一体,抛弃精神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应该优于物质,因为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远远大于物质。

庄子读书心得14

真正对此生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没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对命运有通达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远达不到的目的。

在艾尔基尔这个地区,经常发生猴子偷庄稼的事情,人们防不胜防。后来人们发明了一种装米容器,有细细的瓶颈,使猴子能够伸进去,拿着米却出不来。没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们都会对猴子的故事,哑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们,会有多少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尽自己的一生,难以放手呢?

人们往往都会关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东西,往往都会追逐生命中有些永远达不到或者不需要达到的东西,而错过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为生活所累,为虚名所累,为旁人的.目光所累,为名利所累,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却其实远比生活的真正意义渺小的多。许许多多的人,为了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记了生命中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精彩的风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个习惯,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们说,他们走的太快了,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他们停下来,就是要等等自己的灵魂,让灵魂能够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惫的身躯。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懒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寻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习惯这种态度,才能够准确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为了其他东西迷失了自己。

所谓达生之道,即为对生命的一种通达之心。用感恩的心态来善待生命,用满足的心态来善待生活,生命,也许就会更加珍贵,生活,也许就会更加美好。

庄子读书心得15

春节期间,我该读一本什么书好呢?我站在书架前搜索。最后,我把眼光停在于丹《庄子心得》上。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但能记住的似乎太少了。但总又时时在我的心里缠绕,让我时时回味,时时想再读的冲动。

对庄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还读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十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学校或函授期间也只读过两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没读懂。其它内容更不要说了,连读也读不下去,何说理解圣人之意。但圣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风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召唤着我。我捧着书再次读了起来,读的那么认真,那么真诚,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课。我于梦中随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庄子的生平,《史记》中记载的是战国时候宋国蒙地人,曾做过漆园小吏,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的名分。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现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读完全部内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的为人处事指点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对死亡

庄子家里很贫困,有时穷得实在是揭不开锅。他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有清醒认识的,他身边也有很多的有钱人,他也有很多的机会去享受荣华富贵,但他把这些东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缚不了他,为利辛苦,为利奔波,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心为形役”,太不值得了。庄子虽然生活贫困,但是精神决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爱说什么。当楚王请他出山为相时,他却对请他的两个大夫说:“你们请便吧,让我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吧!”

庄子临死时对学生们说:“我死了以后,要 ‘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这就是庄子对自己的形体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乐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强得多。也表达了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让生命获得价值。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变命运

《庄子》的《逍遥游》篇中告诉我们,世间的大和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应用不同,会带给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庄子用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而(um是什么单位?um是一个长度单位,它表示的意思就是微米。长度单位除了微米外,常见的还有cm厘米,dm分米,m米以及km千米。1mm(毫米)=1000um(微米),1um=1000nm(纳米)。)我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束缚了自己的心智。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永远不会教给我们小技巧,他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所有的荣华富贵,是非纷争都是毫无意义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我们要以觉悟的态度反观内心,让我们释放自己,尽可能达到一个逍遥游的境界。

三、认识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庄子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难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去善待他人。庄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我们需要认真想一想,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这一生我们曾经多少次错失过自己?我们真正找到了被开发的那个机会了吗?怎么样才能找到那个机会呢?庄子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两个字,叫做“心斋”,就是用心的斋戒去真正反躬内省,看看你自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条路。只有确立了这一切,我们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够做到对人对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态决定状态

庄子告诉我们:“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好像是一匹白马从门缝里跑过去,那样倏忽一瞬一样。这么短的流光在我们手里,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那就是:达生。面对生命,我们首先要有一种旷达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决定我们生命的质量,心态决定人的状态。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决定成败胜负的,不一定是一个人的技术水平,而是一个人的心态。当我们患得患失时,当我们心有所虑时,你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过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种坦荡的好心态,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庄子教给我的远远远远不止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总有路可走,他的豁达,他的“乘物以游心”,他的谆谆教导,无不在我的心中翻腾。读完第二遍,我感觉还是没记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这激发我读第三遍的兴趣。

【庄子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庄子》心得12-18

于丹:《庄子》心得12-17

于丹《庄子》心得12-16

庄子读书心得09-28

庄子读书心得12-16

《庄子》读书笔记04-26

《于丹庄子心得》读书心得12-16

庄子读书心得21篇02-08

庄子读书心得15篇11-06

庄子读书心得精选15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