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挖掘现场
化石正型标本
多国科学家近日在韩国南部海岸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一种鸟臀目恐龙,该标本头后骨骼保存良好,认为是新属种,命名为宝城韩国龙(Koreanosaurus boseongensis)。这种恐龙有着修长的颈椎,长而巨大的肩胛乌喙骨以及肱骨,后肢却相对较短,体长约为1米。宝城韩国龙具有一系列新鸟臀类(Neornithischia)恐龙的特征。新鸟臀类是鸟脚类恐龙的一个基干类群,在白垩纪的蒙大拿州,新鸟臀类分为三支:西风龙(Zephyrosaurus)、山驰龙(Orodromeus)和掘驰龙(Oryctodromeus),它们都是小型食草类恐龙。该成果发表在《地质学与古生物学新年鉴,论文辑》(N. Jb. Geol. Pal auml;ont. Abh.)上。
来自韩国国立全南大学(Chonnam(性格特点有哪些?性格特点包括无力性格、不适应性格、偏执性格、分裂性格以及爆发性格等。) National University)的H.Min是文章的第一作者。他认为,韩国龙的骨骼纤细,肢骨与躯干骨的比例显示它的运动能力很强。它有着细长的脖子与前肢,以及粗壮的肩胛乌喙骨,这样的体型和棱齿龙类(hypsilophodontid)正好相反,因而科学家们猜测,大部分时候韩国龙都应该是四足行走的。
之前,科学家们根据各部位骨骼的比例,认为西风龙等三种新鸟臀类恐龙都是挖掘地洞栖息或捕食的。经过对比,Min等人发现韩国龙的骨骼特征与这些掘地生活的恐龙很相似,所以也很可能有同样的生活习性。韩国龙有强壮的肩胛骨、突出的肩峰和肩胛冈,这为肌肉留下了宽阔的附着面以控制前肢掘地。掘地龙和韩国龙的近端尺骨都有隆起,方便腕骨的伸肌和屈肌附着,这一特征在掘地生活的鼹鼠身上也十分明显。
Min认为,韩国龙的后肢特征也有力地证明了它掘地生活的习性。韩国龙的股骨、胫骨和腓骨相对较短,股骨头和股骨轴呈135°角,这说明,当韩国龙四足行走或站立时,它的后腿可以向身体的后侧和外侧延伸,这个姿势就像动物在掘地一样。
然而,韩国龙和掘驰龙等都缺少一些掘地生活动物所应具有的共同特征,如脖子变短、扁长的股骨头等。但从骨骼的保存来看,两只韩国龙是死后被快速掩埋的,更有可能是因为崩塌被活埋致死的。化石上没有被食肉动物啃咬的痕迹,证明它们的死亡跟捕食无关,更支持了Min等人关于韩国龙掘地生活的猜测。另外,掘驰龙和韩国龙的沉积环境也十分相似,都出土于充分淋滤的钙质古土壤、半干旱的古环境。现代掘洞动物如鼹鼠等就生活在这种干燥的土壤中。
但是,研究者们并没有在沉积物中发现韩国龙掘洞的痕迹,推测是因为当地环境和土质不适合大型洞穴的保存。
来源:化石网/wingkof,fay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