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经开始了,孩子跑出去和别的小孩玩儿的情景大概是再常见不过的吧!可还在上幼儿园、年仅6岁半的女孩彤彤,自从被玩伴叫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7月13日,彤彤的爷爷在地里打完药后,听说孙女是被二爷爷家的孙子叫走了,就啥也没想地开始做饭:
“因为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便没多问。”
二爷爷的家和自己家相隔不到100米,两家孩子的关系也一直都不错。做好饭后,他跑到二爷爷家叫孙女吃饭,得到的回复却是:
“孩子来了十几分钟就回去了。”
可孩子一直都没有回过家,家里人意识到孩子可能丢了,就到处发寻人启事,还报了警。
焦急地等来等去,他们却只等到了女孩的尸体。
7月14日,也就是事发第二天的下午,警方在村子已经被废弃的土方里发现了女孩的尸体。凶手也随之浮出水面,正是二爷爷12岁的孙子。
真相让人不寒而栗,根据@平安永宁的警方通报显示,当时彤彤和两个男孩一起玩耍,一不小心,彤彤从木架子上掉了下来,头部着地陷入昏迷。
然后,这个12岁的男孩竟然因为“害怕家长责罚”,而选择用木板一次次击打女孩,最终导致其死亡。
12岁的孩子杀死了6岁的孩子,而且这个孩子还是自己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血脉相连的亲戚,两人一秒钟前本来还在一起玩耍……想到这一点,常爸不禁后背发凉。
微博里有不少人说他是“恶魔”,是天生的犯罪人格。
常爸的第一反应也是:“这孩子是不是有先天性反社会人格障碍啊!”
因为按照正常孩子的逻辑,这时候应该去寻求大人的帮助,毕竟再小的孩子也应该知道“人命关天”,有基本的同理心。
可是显然,这个男孩并没有,他的行径超出了常人的道德底线,况且他才12岁啊!
但案件具体信息还没有出来,常爸也并不能轻易做出判断。思索再三后,我更同意一个网友的意见:
“天性恶是一方面,更多是父母教育严重失误。”
回溯警方通报,这一句话分外刺眼:
因为害怕妹妹告诉大人,因为害怕受到责罚,12岁的男孩竟然可以不管死亡是比受伤更严重的后果,更无视了对方是自己曾经亲密无间的妹妹。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只是撞伤人,却因为害怕被纠缠而下车直接一刀刀把张妙捅死的药家鑫。
“***灭口”是他们下意识的做法,而这种下意识背后掩藏的是什么?
是恐惧!
对犯错误被责罚的恐惧!想要逃避后续一系列麻烦事的恐惧!
“
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
——伯克(英国作家)
在恐惧的支配下,“药家鑫们”丧失了理智和判断力,伸出了罪恶之手,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12岁男孩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我们尚不清楚,但我们可以透过药家鑫的成长看出一丝端倪。
为何严厉管教没有养出“知错能改”的好孩子?
提及父母,药家鑫一脸痛苦。
首先是母亲的“皮带管教”:
为了练琴,妈妈会打我,或者拿皮带抽我……妈妈要求我弹完琴才能写作业,我害怕作业写不完,小学课间除了上厕所都不会离开座位,就一直在赶着写家庭作业……
如果说妈妈是典型的“虎妈”作派,和我们这辈人的父母那种“粗暴的爱”没什么两样,那父亲的“地下室管教”则有点接近虐童了:
有一段时间,爸爸看我的成绩不好,没有努力学,就把我关在地下室里面,除了吃饭能上楼以外,其他时间都得在地下室里待着……
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越爱孩子我们就越关注孩子,越要求孩子。可是,在这种“责之切”下,孩子是怎样的感受?
药家鑫是这么说的:
我觉得看不到希望,天天压力特别大,经常想自杀……
不是在为***犯开脱,但一个孩子天天生活在“害怕弹不好琴挨打”、“害怕做不完作业被责骂”、“害怕考不好试被关地下室”的这种恐惧中,心理上难免有所扭曲,才会在撞人以后在恐惧的支配下做出超过常人所能理解的残忍的行为。
我们无法去清晰界定这种凶残的行为,有多少是天生的,多少是社会影响的,多少是父母教育失当的结果,但如果当初他的父母采取另一种教育方式的话,或许结果会大不相同。
在儿子被判处死刑后,药家鑫的父亲在微博里说:
“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我觉得这句话说对了一半。管教孩子“严厉”并不是问题——放纵孩子的后果一样糟糕,看看李天一的例子就知道了,但管教的方式是个大问题。
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对的,拿皮带抽,关地下室,这些惩罚方式,的的确确会让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罪”。
我们现在回看药家鑫案时,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觉得自己不可能养出这种孩子。
可是,真的离我们很遥远吗?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犯错之后,还是选择“胖揍一顿”,“狠狠地揍,让TA长记性”——你想过吗,孩子被“狠狠地揍”之后长的是什么记性吗?是记住了这个错误不能犯,还是记住了以后犯错不要让家长知道?
这次的12岁男孩因畏惧惩罚而杀6岁女孩灭口的事,也是因为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与药家鑫案何其相似!
我们没有更多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信息,但忍不住会想,即使这个孩子天性残暴,如果他生活在一个犯错后不是简单用“胖揍一顿”来解决问题的家庭,他还会选择用“灭口”这么极端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吗?
切断 “犯错=惩罚” 思维链条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莱恩在《自我决定论》有一段话:
当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出现问题时,其实是有主动改正的内在动机,从而产生轻微的内疚。如果此时父母以高强度的外在赏罚来要求孩子去改正,可能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机,掐灭了孩子内心希望改正的内疚,从而变得‘破罐子破摔’。
简单来说,正常的思维链条应该是“犯错——指出错误/提出批评——改正”,现在父母强行改成“犯错——惩罚——改正”,这样以打骂为主要方式的惩罚不仅不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反而会让他们更关注逃避惩罚、掩盖错误,变得更糟糕。
这句话并不难理解。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就算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他知道自己犯的错被家长知道,就难逃一顿胖揍,那他肯定想尽一切办法去掩盖自己的错误;如果他知道自己犯错后向家长坦白,能得到家长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带来的后果,他就会更倾向于寻求家长帮助。
所以,想让孩子不因掩盖错误走极端,最关键的就是要切断这条“犯错=惩罚”的思维链条。
前几天看美国的育儿博客,发现有位妈妈对待孩子犯错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借鉴。
(美国妈妈 Nina)
一天,她3岁的小儿子哭着跑过来。她问6岁的大儿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大儿子低着头说:“我打了他。”
到这里,估计很多妈妈会说:“你不应该打他。”或者质问“你是哥哥,你怎么能打他啊?”
可是,这个妈妈在指出错误前,先对大儿子说:“谢谢你,告诉我实话。”
妈妈的这句话并不是在鼓励孩子犯错,而是告诉儿子“无论他遇到了麻烦还是需要帮助,都可以找妈妈”,让儿子知道“说实话要比东躲西藏更重要”。
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切断了“犯错=惩罚”的思维链条。
从错误中学习,就不会是世界末日
美国托德·帕尔在《犯错误没关系》中说:
“
孩子对待错误的方式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你怎样对待错误,孩子也会这样去对待错误,当你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时,孩子也会这样。
打骂,只会让孩子躲避问题,不会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问题。
去年,有一则妈妈惩罚熊孩子的做法引来了一致好评。
保洁员连续半月清扫楼梯时,都能闻见一股子尿骚味,后来发现这是有人故意为之。
物业就在业主群里说了这个事情,但没有人认领这个熊孩子。
几天后,有个妈妈加入了业主群。她一上来就跟大家道歉,还发了儿子手写的检讨书,决心打扫一个月的电梯间,作为补偿。
一家子说到做到,爸爸监督,儿子打扫,真的坚持了一个月。
没有争吵,没有责骂,儿子从自己错误中学会了尊重别人,也为自己赢得了自尊。这比胖揍一顿难,但比胖揍一顿有效得多!
每一个错误都是学习的机会,当你只顾着愤怒、生气、发泄的时候,你的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而你则失去了教学的机会。
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枪决,2019年7月男孩成了***犯。悲剧重演,这才是让人最痛心的地方。
药家鑫的父亲说:我们必须从死亡中有所学习,因为这里有血的教训。
这个教训是我们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铭记的:
打骂并不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会让孩子不择手段地掩盖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从中改正错误吸取教训。比起学科的学习,社交的培养,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担当,德行好的人,可能是我们一直在忽视却又再重要不过的事。
用正确的方式管教孩子,你做到了吗?
孩子犯错时,你是如何处理的?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