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猎奇八卦 >

中国历史上十一大名门望族

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十大名门望族:一、陇西李氏、二、赵郡李氏、三、弘农杨氏、四、太原王氏、五、琅琊王氏、 六、陈郡谢氏、 七、清河崔氏、 八、荥阳郑氏、九、范阳卢氏、十、太原温氏,再加上曲阜孔氏。这十一大家族,可谓影响深远。

一、陇西李氏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有些也是附会。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始祖李潜。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藏李氏:始祖李承。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昙的次子玑。玑,字伯衡,在战国末,拜为秦国太傅,功名显著。玑有三子:云、牧、齐。老二李牧为当时赵国的国相,被封为武安君。从他开始,把家定居在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当时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今河北之赵县正属于当时赵国境内。

赵郡李氏的邕祖李牧,是一个十分卓越的人物。作为赵相,他足智多谋,治国有方,又长于用兵,抵匈奴,打东胡,屡有战功,甚得军心。曾于公元前243年,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轻易侵伐赵国。公元前234年、前232年,李牧两次击败秦军。秦国惧怕李牧,就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李牧造反,赵王优柔寡断,听信谗言,终于在公元229年杀害了李牧。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消灭了赵国。可见李牧在赵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牧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之前,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因而河北李氏历来人口众多。

赵郡李氏也有六大房系,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李楷的五个儿子,定居在常山,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南徙故垒。因而,以此三个方位,李睿又被奉为赵郡李氏的东祖;李棨与李劲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三、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众多杨氏驸马,无限辉煌。弘农杨氏,文的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四、太原王氏

王霸是两汉之际人,自王莽代西汉后,一直到东汉,他都避而不仕,成为一代隐士;他是《后汉书》中记载的第一位太原籍王姓人,被后世王姓尊为太原王氏的开基始祖。太原王氏为天下所知,是从东汉末年的王允(公元137年-192年)开始的。王允计杀董卓,他本人又被董卓的反扑势力诛灭三族。当王允以他的壮烈将太原王氏推为天下名门。

太原王氏自认的开基始祖是生活在两汉之间的王霸。在太原王氏的族谱中,自王威至王霸之间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

王威→王志→王珣→王言→王山寿→王嵚→王彜→王勖→王霸

从这个传承链条中可以看出,王霸是王威的第九世孙。由此上溯,他还是王离的第十世孙、王翦的第十二世孙、太子晋的第二十九世孙。尽管这种推论不可全信,我们还是姑且记之。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家族之一。开基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琅琊郡,秦朝时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一直居住于琅琊皋虞和临沂之间,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便举族迁居金陵,衣冠南渡。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缘故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又侨置南琅琊郡。

卧冰求鲤二十四孝之【卧冰求鲤】典故主人翁王祥。二十四悌之【王览争鸩】典故主人翁王览。竹林七贤德王戎等都是著名代表。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远祖可追述至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中国古代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出自陈郡 阳夏(今河南太康县)。继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及谯郡桓氏之后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 ,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 谢晦 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七、清河崔氏

崔氏一门,延续辉煌数百年,到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东晋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

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八、荥阳郑氏

历史上,郑姓有过名门大族的兴盛,有过九世共居共食的辉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郑姓的显赫年代,荥阳郑氏、开封郑氏都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功臣,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郑氏四祖”。

以“七房郑氏”郑羲一房为首的北祖定居于古荥阳(今郑州市古荥镇),在郑氏家族中势力最大,著名书法家郑道昭就出于北祖一脉;南祖定居于京县(今荥阳市南京襄城);中祖定居于大索(今荥阳城);西祖随北魏皇帝西征,定居于陇西。目前存在的几大郑氏家族,多由“郑氏四祖”发展而来。

西晋永嘉之乱,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世人开始第三次南迁,郑痒便是其中之一,被称为郑姓“南渡始祖”。郑昭从荥阳、开封入闽,迁居福建永泰,曾担任泉州和建州刺史,是福建郑姓的始祖。

北魏时,孝文帝将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确定为“汉姓最高门”。出6状元8驸马9宰相。明代,郑姓在南方枝繁叶茂,其中一支在浦江郑宅镇共居300多年,是“江南第一家”浦江义门郑氏。

九、范阳卢氏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

史家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唐文宗:“李氏君临天下二百年,但想和皇家联姻的人竟然比想和王、温等望族联姻的人还少。”

太原温氏家族的历代名人辈出:东汉邹平侯温序、北魏凉州刺史温恢、南朝光禄大夫温羡、南朝大将军温峤……最为著名的是初唐温氏三杰:温大雅、温彦博、温大有兄弟三人。温氏三杰俱为卿相之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关于温姓之源,过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说”和“多源说”。

“三源说”主张温姓有三个源头:

一是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

二是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

三是认为温氏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温,唐叔虞之后,晋公族受封河内之温,因以命氏。又郤至食采于温,亦号温季。”

十一、曲阜孔氏

64万人口的曲阜,孔氏人口多达13万人。现在曲阜的一切事务似乎都在围绕孔子转。许多小有名气的孔氏后裔都很忙碌,办学、讲课、演讲。弘扬孔门精神。

孔子已有83代,每一代孙都记录的清清楚楚。吉尼斯世界纪录列为“世界最长家谱”。有2500多年历史。曲阜孔氏家族,一般被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的后裔为内孔,人数不太多。

孔末(早先不姓孔,谎称姓孔的人)的子孙和历代在孔子家扛活被授予孔姓的人的子孙称为外孔或伪孔。外孔不能入孔氏的家谱,在曲阜姓孔的人中,外孔既不能入家谱的人为数众多,而且自己到底是内孔还是外孔都不知道的人也很多。

清康熙年间续修的家谱共计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为10万余人,到了民国时期已增至56万人,2009年全球已多至400万人。

我国地大物博,各个省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姓氏文化也是如此。每个省都具有一批很有代表性的姓氏。 中国的姓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当时有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又分细分了12个,甚至36个常见姓氏,然后又衍生出百家姓。

根据以下几个标准一起看看各省最具代表性的姓氏是什么吧(不含港澳地区)。

标准:1、这个姓氏在这个省或者周边地区分布比例显著多于其他省,所占比比较大。2、该姓氏在该省出了很多名人,作为名门望族存在。

1、广东省:陈

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陈氏一族在广东影响深远。甚至有的一个村子都是全部姓陈。

2、海南省:吴

吴姓,戴燕王国国姓,出自周王族吴国王室的支系,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

在海南岛,吴姓是望族大姓,也是较早迁入海南的姓氏。吴氏渡琼始祖吴贤秀原籍福建莆田,是唐肃宗乾元二年进士,为官47年之久,历经唐玄宗、肃宗、代宗、顺宗四朝,官至户 部尚书。唐顺宗永贞元年流放崖州,两年后在海南去世,葬于今演丰镇龙窝坡。其墓碑刻“唐进士户部尚书来琼始祖吴贤秀公墓”。吴贤秀的次子吴玟进士及第,官至户部郎中,定居崖州,是迁琼二世祖,长子和三子在中原为官,其后代一部分人在南宋后期又相继回迁海南。如今,吴氏子孙已遍布海南各市县,另外相当一部分 人已迁往海外,足迹已遍布东南亚诸国和欧美,出类拔萃者众多。

3、江西省:陈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陈姓是以周朝时期的陈国为姓。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南陈后主陈叔宝的五世孙陈旺在江西九江建庄,创立“江州义门”。这一支陈氏由于萃族同炊,八代不分家,被称为“义门陈 氏”。宋嘉祐七年(1062年),义门陈氏建庄合炊累计历时332年,聚居15代,一家已达到3978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被称为“天下第一家”。陈氏家族曾因过于庞大,甚至给统治者带来危机感。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建议“分析”(分家、分开)居住,将义门陈氏家产分为338份,以义门陈 氏第十五代为庄主,依派拈阄,迁往全国,故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

4、重庆市:巴

巴姓的最早记录是,相传人文黄帝的25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别为12姓:姬、姞、酉、祁、已、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据考证,那时的古老姓氏也还只有64个。巴在重庆属于大姓,源于上古,极具代表性。

重庆本土姓氏中则有12个,分别是巴、相、瞫、樊、郑、罗、朴、咎、鄂、庹、夕、龚。

5、甘肃省:李

陇西李氏就不必多引见了,最有名的就是出了皇帝,李世民他们家就是出自陇西李氏,听说秦国名将李信和飞将军李广,都是他们的祖先。其实陇西李氏中第一个称帝的不是李渊,第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6、山西省: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

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在上下两千余年间,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郡守以下不计其数。还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著名的政治家有裴秀、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斐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7、河北省:崔、李、张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听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博陵。因为,博陵有个崔州平。在《三国演义》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

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时曾尊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门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诞生了15位宰相。

赵郡李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古代著名大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之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为赵郡李氏的始祖。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代又有五姓七望之说。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李姓占了两家,即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李氏“出赵郡、陇西二望”。

张姓起源于河北清河,河北也是今日中国张姓最密集的区域……历史上有很多河北的张姓名人,张耳、张飞、张颌、张角、张果老、张之洞……

8、山东省:田、琅琊王氏

山东田氏多是战国时齐国田氏的遗民,田姓代表了山东的一个久远的时代。田氏出自妫氏,舜帝之后陈国公族妫完(田完)奔齐后遂以田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舜嫡裔33世妫满为陈侯与公爵同等,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陈完时,陈宣公杀太子御寇,陈完逃于齐国。陈完为人谦逊有礼有贤名,齐桓公赏识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并封他田地。陈完为隐姓氏而改称田完。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吕氏齐国(姜齐)成了田氏齐国(田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琅琊王氏是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也有称“王谢桓庾”),是中古时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门望族,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

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金陵。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今江苏省南京市)。

9、福建省、台湾省:陈、林、黄、郑

“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是流传于福建的说法,意思是陈、林、黄、郑是闽地四大姓。除这几大姓氏外,福建还有不少姓氏来源于西域。而泉州城内罕见的“世”姓,更是肇始于锡兰王子。

有趣的是,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姓氏构成简直是福建的“复制版”,十大姓氏中有九个与福建如出一辙。

10、河南省:弘农杨氏、王、陈郡谢氏、荥阳郑氏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 弘农杨氏,文的有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王姓,河南最多的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和外族改姓。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

陈郡谢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以至后人将门阀士族鼎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比喻为“王谢”并称的年代。南朝四大盛门“王谢袁萧”第二位,兴起于曹魏,衰落于南朝梁,至南朝陈亦有人出任高位,但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在南朝末年,与很多士族一样走向没落,在南朝四大侨望之中没有能像兰陵萧氏那样繁盛到唐朝,相比整个魏晋南北朝的所有门阀士族,陈郡谢氏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是最杰出的。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士族,北魏隋唐时期,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11、北京市、河北省:范阳卢氏、张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先后有八位范阳卢氏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在婚姻上,范阳卢氏注重门第婚姻,婚姻圈子大致稳定在清河崔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几个大族,唐代又增加了太原王氏、博陵崔氏两家,北魏和北齐时期与皇室通婚频繁,而隋唐时期未有与皇室通婚现象。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

12、宁夏:马

十个回族九个姓马,这不言而喻。中国回族的形成与汉族不同。回族形成后,普遍使用汉语,回族姓氏也最后汉化,与汉族姓氏基本相同。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渊源仍与他们先民的姓氏有关。一般说来;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构成,这一姓氏特点在回族先民进入中国时仍然是很明显的。唐宋元时来华的穆斯林,为中国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回回姓氏的诞生、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马、牛、杨、铁、海、沙、苏均是回族大姓。

回族十三姓:纳、马、撒、哈、沙、赛、速、忽、闪、保、木、苏、郝、萨、麻

13、广西:韦

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一。壮(tbc是什么意思?游戏魔兽世界的“燃烧的远征(World of Warcraft: The Burning Crusade),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对叔丁基邻苯二酚(p-tert-butylcatechol),简称TBC;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族人多,姓韦的多,姓韦的名人也多,韦昌辉、韦国清……

其多出自韩姓,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险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韩信的儿子为了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

14、湖南省:谭等

中国谭姓以湖南为最多,出的名人也多,如谭嗣同,其他一些外省谭姓名人也多分布在湖南周边的地区,祖上或后辈也多和湖南有关系。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不计算周边地区),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15、浙江省:钱

吴越钱氏家族是指吴越国开创者钱镠(Liú)及其后裔,主要生活在现在的浙江、江苏东南部、上海等地。著名的后裔有钱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等。

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统一了吴越两浙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修筑海塘,开拓海运,发展贸易,其功绩显著。

当年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时,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吴越因为富庶强盛而未被消灭。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王钱镠的孙子钱弘俶,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做出了痛苦而明智的抉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中国于是和平统一。

北宋时编写的《百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由于赵氏为帝,所以“赵”姓排在第一位;“钱”姓排在第二,却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拥戴钱氏国王为和平统一中国而做出的抉择。

钱镠的后人不仅人才辈出,而且遍布世界五大洲。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后裔为何经久不衰?据史书记载,钱镠曾立有家训,在临终前还给子孙留下“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勤俭为本,忠厚传家”等十条遗嘱,这些家训和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

16、安徽省:王、张、李、汪、吴、胡、程

王、张、李这三个是安徽的前三大姓氏,而在以黄山为代表的徽文化区中,姓氏就很“个性”。根据六普资料显示,黄山前四大姓氏分别为“汪”、“吴”、“胡”、“程”,分别有11.8万、10.2万、8.4万、8.3万人。排在前4名的与全省不仅存在序列差异,而且姓氏也没有相同之处。排在前二十的姓氏与史料《徽州大姓》中基本一致。

为什么徽文化区姓氏如此独特呢?主要是受名门望族的影响。古徽州作为“世外桃源”,在不同时代都有大批名门望族迁徙至此。形成“高贵血统”和“强势文化”基因的村落,也逐渐形成日后的徽州大姓。

17、湖北省:荆楚十八姓

荆楚十八姓分别是指:伍氏、屈氏、项氏、蓝氏、麻氏、钟氏、左氏、靳氏、景氏、鄂氏、卓氏、能氏、庄氏、慎(真)氏、敖氏、荆氏、红氏、上官氏。

荆楚十八姓出自芈姓,本是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的姓氏,后来分化形成了很多其他的姓氏。

18、内蒙古:包

蒙古族人只有部落、氏族的“族姓”,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自成吉思汗时代,特别是自元朝建立以后,蒙古人以部落名作为姓氏的做法普遍流行起来。

现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兴安盟的蒙古族以“包”姓居多,他们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裔,属于“孛儿只斤”氏族,后人求方便,取氏族名称词首为姓,即“包”姓。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是包尓之金家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家族,因为与中原汉族交往较早,为了便于交际简化为包、 宝 、鲍等。

19、江苏省、上海市:会稽四姓、吴郡四姓

会稽四姓,即六朝会稽最为著名的四大门阀士族“虞、魏、孔、谢”。会稽四姓与吴郡四姓“顾、陆、朱、张”并为江南顶级世家大族,历六朝传承不绝。

六朝吴中顾、陆、朱、张吴郡四姓 ,萌生于东汉 ,崛起于东吴 ,鼎盛于东晋 ,中衰于刘宋 ,又中兴于齐梁,终衰于梁陈。三百年间 ,兴衰演变 ,即为当时的政治军事作出过杰出贡献,留下深沉的历史经验 ,又流播于艺苑文坛,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20、天津市:天津卫“七大姓氏”

《天津县志》有这样的记载:天津向只七姓。该书的作者之一汪沆曾作诗云:“海津作镇剧苍凉,七姓残元始启疆”,这七姓很可能是最先定居于直沽的七个较大的家族。

所以,“李、高、谢、夏、温、梁、崔”七大姓也成为天津早期的主要姓氏。随着天津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不断变动,有些姓氏的人口数量上升,有些则下降,甚至凋零殆尽。

21、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王

王姓是辽宁省的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王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等,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姓在先秦、汉晋历史时期一直以华北地区为主要的活动地区,发展十分迅猛。目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王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对于辽宁省等东北地区,成为王姓分布相对集中的一个地区。

22、新疆:库尔班等

新疆维吾尔人的名字自有一套规律:由本名加父名而成,没有姓氏这一说,人到中年,则除了本名和父名外,常附加一些称谓以表示其地位、职位。由于人群中名字常常出现重复,所以在正规场合和文书中,就要加上父名,甚至祖父名、曾祖父名以及出生地名来作区分。

维吾尔人的名字由爸爸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组成比如一个人自己叫阿里木,爸爸叫买买提,爷爷叫库尔班那么他自己叫 阿里木,买买提,他爸爸叫买买提,库尔班以此类推。

23、陕西省:韦、裴、柳、薛

“关中四姓”是韦裴柳薛,是唐代中期关中地区的主要士族领袖,在关中地区拥有很大的名望。主要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这四姓被习惯成为“关中四姓”。关中四姓是中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士族代表,关中四姓的发展也是整个关中地区士族发展的方向标。

24、四川省:巴蜀七姓

现在的四川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其实,古代巴蜀是有大量土著民族的。在商周到战国时期,巴蜀腹地在三星堆一带,主要的社会形式是以部落为主,蜀国还基本上处于有氏无“姓”状态。也就是说,只有部落的名称,没有个人的姓名。与蜀国不同的是,活动于川东北地区的賨人率先有了“鄂、罗、朴、昝、度、夕、龚”7个姓氏。

25、云南省:大理段氏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在《南诏野史》载:“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甘肃武威人)。祖段俭魏为阁罗凤将,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贵族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孙在这里相继统治了317年(937—1253年)。云南大理段氏后裔的《段氏宗谱》上说:“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也。有名俭魏者,佐蒙氏阁逻凤(南诏国王)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时后晋天福二年也”。

大理国第一世皇帝,名段思平,其子段思英,孙子段思聪等等,父子名字中都为“思”字。这是由于段氏在云南生活数代之后,受到当地父子联名的影响。

26、贵州省:杨

杨氏虽然在贵州的姓氏中排名第五,但在历史上却十分风光。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和西晋三杨,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十分风光。

在遵义新蒲新区发现的杨氏土司墓地是播州杨氏目前已全面揭露的唯一墓地,其墓园格局清晰、墓主明确、墓葬类型多样、年代跨度大、出土遗物完整而丰富,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6、青海省、西藏:李、张、王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