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

【教学内容】:

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例1、例2、“想想做做”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3、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4、尝试记录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的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例4例5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 铅笔长15米。( )

② 课桌高70米。( )

③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3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统计表在格子纸上画出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理解在统计图中,1刻度不仅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3、4等。

2. 过程与方法:

创设实际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分类以及数据呈现等统计过程,初步渗透统计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能根据统计表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理解1刻度在条形统计图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数量。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播放生日歌,引导学生讨论过生日的话题,并询问班级内每月过生日的人数。

2. 前情复习,引入课题:

复习统计表的概念,展示班级每月过生日人数的统计表,并引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

3.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介绍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包括横轴、纵轴和直条的意义。

示范如何在统计图上表示某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并让学生尝试自己画。

4. 问题解答与拓展:

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如哪个月份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最少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相互解答,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5. 精彩小结,展示自我: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6. 自主探究,作品展示:

提供其他统计表,让学生自主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展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从中找出角。

2. 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找角: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出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摸一摸:让学生摸一摸三角板上的角,感受角的形状和特征。

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顶点、边。

3. 体验感悟,画角:

教师示范用直尺画角的方法,学生尝试自己画角。

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纠正。

4. 动手操作,做角:

小组合作,利用硬纸条、图钉等材料制作角,并比较角的大小。

5. 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尝试画出这些角。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角的概念和画角的方法。

7.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2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6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01-16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热门】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1-2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