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100字

清明节的由来100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属于慎终追远、礼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由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明节的由来100字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

清明节习俗

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戴柳。“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的柳文化,有插柳于坟的,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试想,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年年清明,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烧包袱”

所谓“包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烧香秉烛,行礼后在门外焚化。试想,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吟诗

曲水流觞曾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觞就是杯,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流过宾客面前时,可取过一饮而尽,然后吟诗作赋。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试想,每年清明,在民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典故的意思: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历史来历

每年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8天,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其实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要求。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黎族、羌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是基本主题。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的他再也无法行动。大家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便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知道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时候,非常感动。

19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但介子推却打点行装,同老母悄悄地隐居去了。晋文公事后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然而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待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礼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后来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节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开始,清明就具有了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大多在清明节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又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由于清明上坟扫墓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足原野、转换心情,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时期,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清明祭祀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要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人们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清明除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外,还有清澈明净、清醒明白、政治开明等三个意思。所以说,清明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或节日这么简单,它还涉及环境、心理、政治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清明节的由来】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由来04-10

清明节由来03-14

清明节的由来11-15

清明节的由来简介11-15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03-26

清明节的由来及含义04-06

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04-22

清明节踏青由来03-28

清明节的由来教案11-11

清明节由来的日记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