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20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通用2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2、求出下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2

复习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2、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1、口算。

(1)让学生口算出结果。

(2)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

2、课本整理和复习的整理和复习的整理和复习的的24时计时法,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二例8

教学目标:

1、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税收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飞外纳税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计算纳税额。

教学难点: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打过出租车吗?付钱之后你或你的家人曾经主动向的士司机要发票了吗?

有人人打车要发票,有的人不要,谁能说说要发票有什么好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纳税,你们想了解有关税收的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2、各行各业都收,国家收的税都用到哪些地方了呢?

小结:同学们,道路改造,城市绿化,教育投入,国防等都离不开税收,我们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倘若大家都不按章纳税,我们的.城市能这么美丽吗?国家的建设能飞速发展吗?

二、营业税的理解与应用

1、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算一笔帐。

出示:“一辆出租车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600元,按国家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5%是谁的5%?(板书营业额)国家按一定的百分率来收税,这个百分率称作税率。

谁能提出个一个问题呢?(每天要交多少的税我们也给它个名称叫应纳税额,板书应纳税额)应纳税额怎样算?

题目要求每天要交多少的税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600×5%=30(元)

600,5%,30各表示什么?

2、南京市有许多出租车,如果我们每个人打车都不要发票,猜一猜,国家一个月就会有多大损失呢?

出示教师调查的数据和推算的结果。(720万元)

现在还有很多边远地区的孩子没有学校上学。建一所希望小学大约要20万元,用这些钱可以建多少所得希望小学呢?

720÷20=36(所)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3、昨天王老师到麦当劳宁海路店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

“麦当劳宁海路店十一月份交5%的营业税9.2万元,该店十一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三、个人所得税的理解与应用

刚才讲的都是营业税,其实税的种类是很多的。

1、王老师工作一个月要拿,工资达到了一定的数额就要缴纳什么税?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规定是这样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1600元,超出部分500元以内按5%的税率交税

“起征点1600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1600元是?

税率5%是谁的5%?“上个月王老师的应拿工资是1960元,王老师该交多少元的个人所得税呢?

王老师交完税以后实际只能拿到多少钱呢?

2、“王老师的先生月工资不到2100元,11月份他交了22.5元的个人所得税,他三月份实际拿了多少元的工资?”

四、巩固练习

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1.某公司购买了一批总价400万元的的进口设备,按7%交纳关税,该公司要缴纳关税多少万元?

2.一家运输公司10月份的营业额是260000元,缴纳了7800元营业税,税率是多少?

3.小明的爸爸看中了一辆标价138000元的本田雅阁,买车还需要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购置这辆车一共要付多少钱呢?

4.某商场的10月份的营业额是200万元,按规定缴纳了6%营业税,营业税中的5%用于城市建设,该商场10月份缴纳的城市建设税是多少万元?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依法纳税人人有责,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六、提高练习

(较复杂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略)

七、课外延伸

计算父母上个月的个人所得税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9

教学内容:

教材面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图形。说明:这里的一组图形,表示了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请同学们看着上这样的图想一想

每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得到的,再把面积公式填在课本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公式和它们的来源。如果有不熟悉的,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名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除以2)提问

从图上看,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推出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由其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推出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指出,我们在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

后面学习的一些新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割、补,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已经能计算面积的图形来推导出来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例5、练一练,练习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展示学生作业,并指名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发现:小猴子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板书:高,大)

6、小结: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变化,变化)

7、想到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里有一句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内化提高,巩固应用

(一)、活动一:变化的楼房(课件出示)

有一辆客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A 和B。客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

1、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是如何确定的呢?

2、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3、客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再动手再图中画一画,最后与同桌交流。

4、汽车位置在变化,说明什么在变化?阻碍点有变化吗?

5、小结:观察点变化,观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活动二: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1、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课件出示:练一练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四、拓展交流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与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本节课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很大,在宇宙中也有一些自然现象与影子有关,请看神奇的日食、月食。(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

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远离路灯时呢?(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观察点﹒ 阻碍点 观察范围

高 大

变化 变化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13

教学内容:

、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出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两个图形面积大小。

学生观察,讨论,猜测结果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在电子白板上出示相应操作。

(剪切、平移、对于图2加xy原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旋转,平移至相应位置)

将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学生非常明显可以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白板:同时出示两个图形的转化过程,要学生小结比较特殊图形大小的方法

引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师生小结: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师引导: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列举: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分数小数计算等等

白板出示以往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要求回答这些图形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计算面积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拖动原始图形,转变成新的图形。

白板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是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师小结: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了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会尝试用什么方法?

应用白板进行新课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进行操作,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得到结论,教师在课前的课件制作中也可以尽量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16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例题,认真读题,想一想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哪些。(羊圈的形状是圆、羊圈的周长是125.6m)

(1)想一想,要求羊圈的面积,首先要知道圆的哪一部分?(半径)

(2)该如何求出圆的半径呢?同桌说一说。(出示课堂活动卡) (学生反馈: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可知周长除以圆周率再除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半径)

(3)根据这个解题思路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半径:125.6÷3.14÷2=20(m) 面积:3.14×202=1256(m2)]

3、探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其他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所拼成的图形,想一想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拼成的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哪一部分。(学生反馈: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拼成的三角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

(2)茶杯垫片剪开后,虽然形状变了,但剪开前后的面积并没有改变。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2πr×r÷2=πr2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激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条件下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探究的能力。用拼三角形的方法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再一次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顾。

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

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1、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11-11

小学六年级教案数学教案01-05

小学六年级数学经典教案05-11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教案12-06

六年级小学数学教案01-04

认识比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01-18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1-12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0-03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