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吆喝》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吆喝》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3.上集市调查如今的种。种“吆喝”,研究其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难点】
1.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对本土俗文化的深厚情感。
【教学准备】
了解当地的一些关于吆喝的风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了解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
4.看看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
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
四、作业布置:
1.将知道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
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第二课时
一、回顾已知
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主要介绍卖什么。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看来,显得非常杂乱的街头叫卖,已经被作者清晰的两根线所穿起来了。那你说说,如果是你来介绍收集到的武汉旧时候的吆喝,你打算怎么安排内容呢?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那我们如果写武汉的吆喝,又要注意什么呢。对,用武汉方言。
二、感受吆喝方法的多样性
师:默读第4自然段,了解作者写到了四季中哪些货色,做上记号。
生默读勾画。
课件出示写秋天一段的文字。(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怎么样,从这一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介绍的方法吗?对的,按照季节的顺序,把叫卖的货色介绍出来。对,还要及时写出感情。
师:全班一起读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再请四位同学分读春夏秋冬的句子。
生读。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哪种吆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读。
师:这些小贩运用了夸张、借甲物形容乙物、戏剧性、声音的变化的方法来吸引人。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如果去掉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好吗?
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它的重要作用。
生读。
师: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吆喝真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课件播放)
三、了解吆喝的现状
师: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
预设——
生1:有卖鱼的。“卖鱼啦,卖鱼啦”
生2:有磨剪刀的。(唱)“磨剪子咧,锵菜刀”
生3:“回收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
生4:“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的很!”
师:大家可以继续了解家乡的吆喝,并做好记录。吆喝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其他民俗文化。(观看课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各种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解。
师:这节课,我们从吆喝没个停和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两方面了解了吆喝。一听到吆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走街串巷的身影;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愉悦的怀想;仿佛听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就让我们在那吆喝声中结束这节课。
《吆喝》优秀教案2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吆喝形式的多样性。
2、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尝试创编吆喝。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不同的吆喝形式带给我们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件
2、快板、纱巾、喇叭道具各若干,
3、图书、水果、点心模型若些,
4、店铺牌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回忆探索——了解特点
1、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回忆模仿听到的吆喝。
导语:王老师在农贸市场录了一段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吧!
2、老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老板,他们为了更快的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就会"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宣传方式来吸引顾客,让自己的生意红红火火,这种宣传方式,就叫吆喝。
3、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声音洪亮,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吸引顾客,让他们一听就想买。
二、尝试体验——发现不同
1、普通话吆喝
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初次尝试创编吆喝这个解暑又解渴的夏季水果之王西瓜并分享,老师对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
2、歌唱类吆喝
出示读书节卖书吆喝创意视频,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对比,让幼儿发现这种吆喝的不同之处。
小结:像这种用歌唱的形式进行有节奏的吆喝,我们称它为——歌唱类吆喝
教师再次出示樱桃、苹果和西瓜图片,幼儿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合作创编吆喝。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三、情境表演——合作创编
1、介绍商店及游戏规则。
2、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创编吆喝。
3、集市开张,分角色游戏。
4、活动自然结束。
《吆喝》优秀教案3学习目标:
①了解文常,掌握生字词
②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的情感,进而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
③感受老北京的民风民俗,引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
学习难点:
目标②
第一部分:自学探究——雏凤清声
一、做预习
1、识作者: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
本文选自散文集(中国有多少个县?截至2020年9月1日中国一共有1347个县,另有117个自治县,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属于三级地方行政区。)《北京城杂忆》.本书获中国首届散文奖.作者这样写道:“《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城之间,以抚今追忆的心态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2、读全文,测字词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招徕(xx)囿于(xx)
铁铉(xx)小钹(xx)
合辙压韵(xx)秫秸秆(xx )
馄饨(xx)荸荠(xx )
佐料(xx)饽饽(xx)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xx
囿于:xx
合辙押韵:xx
二、赏吆喝
文中写了很多吆喝,你认为谁最会吆喝,为什么?(请勾出来,简要批注)
第二部分:拓展探究——群凤和鸣
三、悟吆喝
细读4—14自然段,体会作者对北京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四、惜民俗
我们家乡有哪些吆喝声,请把你所听到的重庆街头的吆喝声在组内交流,试着学学,体会其中的韵味。
第三部分:检测提升——凤翔九天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民俗风情,请大家想一想、写一写。
《吆喝》优秀教案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意,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写作技能。
2、明确吆喝的美。
过程与方法:
1、读吆喝(自由诵读课文,感知文意。)
2、赏吆喝(通过视频、音频感受吆喝的美。)
3、品吆喝(自由表达吆喝的美点。)
4、悟吆喝(圈点勾画的方式品读课文,悟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并传承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感知文意,学习写作技能。
2、明确吆喝的美。
教学难点:
品悟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及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搜集京剧《唱脸谱》以及吆喝的视频音频等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京剧导入《吆喝》
播放京剧《前门大碗茶》
同学们,老师刚才播放的歌曲有一种浓浓的地方味道,是什么味儿?(京味儿)北京人不仅唱得有京味儿,就连叫卖东西的声音也特别有京味儿。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萧乾去北京的大街小巷,听听这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同时放映北京有特色的图片)
板书课题
一、读吆喝
自由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以下问题的答案,并展示。
1、找出文中写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
2、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将这些五花八门的吆喝声串联在一起的?
3、文中除了写吆喝声,还写了什么内容?
二、赏吆喝
感受吆喝的美(多媒体播放老北京吆喝,视频“磨刀磨剪子”,音频“卖糖葫芦”)。
三、品吆喝
1、文中的吆喝声哪一个最吸引你,为什么?(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适当的给予点评。)
2、通过以上赏析,小结吆喝词的特点。(小组内合作完成。)
四、悟吆喝
1、这些声乐艺术的创作者是一些小商贩们,他们的生活处境如何?又是如何面对生活的呢?(学生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品悟并明确。)
2、品读课文内容,并结合萧乾的话,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作本文的?(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并明确。)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换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换回东方人的尊严。———萧乾
五、小结吆喝
从吆喝中,我们不仅读出了声乐之美,读出了老北京的市井风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及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名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将这一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好吗?
六、让我来吆喝
同学们,不仅北京有吆喝,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吆喝,请同学们放开喉咙吆喝一下。(师鼓励学生大胆吆喝。)
七、设计吆喝词
要求:贴近生活,尽量押韵、口语化。(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吆喝
读—赏—品—悟(怀念敬重)
民俗文化的精髓
白锦融
《吆喝》优秀教案5活动目标:
1、热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善于捕捉周围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吆喝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吆喝。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察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准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
一、引导探索——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吆喝?为什么要吆喝?
1、老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老师示范简单的吆喝,让幼儿进行判断这样的吆喝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吆喝,并进行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老师吆喝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吆喝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老师给出评价。(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由一名客人老师到幼儿面前根据刚才幼儿吆喝的情况,总结幼儿吆喝的缺点,比如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老师小结:吆喝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察比较,探询吆喝的形式与特点
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吆喝?
2、幼儿回忆模仿各种形式的吆喝。
3、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在吆喝的形式上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归纳出吆喝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吆喝,然后教师向幼儿展现三种吆喝:普通话的,方言的,唱的。让幼儿比较觉得哪一种更有趣,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吆喝,最后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吆喝,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示:幼儿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创编吆喝。
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行讨论、创编。
2、老师引导幼儿对比,让幼儿发现哪种吆喝更有趣,更有创意。
3、展示创编结果,评价小结。
(在这一层次里,主要让幼儿感受一个人吆喝和结伴吆喝的不同。可设计这样的游戏:同样卖一种东西比如玉米,一个幼儿在一边独自吆喝,另几个幼儿结伴吆喝,其它幼儿当顾客。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感觉)
四、自由表现
1、介绍美食街。
2、请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摊位,分工讨论怎样吆喝。
3、美食街开张,吸引顾客,吆喝美食。
4、小结、结束活动。
【《吆喝》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吆喝优秀教案03-07
《吆喝》教案04-01
吆喝的作文02-26
《吆喝》说课稿04-26
吆喝声作文07-07
难忘的吆喝声作文08-29
街头的吆喝声作文08-25
(集合)街头的吆喝声作文10-17
天下最美吆喝声作文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