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高级教师 刘知晓

[设计理念]

根据编者的意图,教学文本主要是让学生把握访谈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让阅读成为终身学习的载体之一。在教学中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下一步的口语交际、习作学习打好基础。在本课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本文的定位是略读课文,也要突出本单元关于阅读习惯培养的意识,明确阅读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帮助作用,依托文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借助拓展的学习资料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访谈内容。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身份和年龄特点来练习人物对话。

3.能够从文本中体会到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阅读内涵,进一步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4.简单了解“访谈录”文体。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我的童年》(节选)材料。

2.学生准备: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回顾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人手一册字典。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体会阅读

同学们,上节课《窃读记》为我们刻画了一位痴迷于阅读的少年形象。阅读真的是为学习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1.自由交流一下关于你在阅读方面的小故事。

2.发放《我的童年》(节选)材料。迅速浏览,看看季羡林老先生童年时期的阅读趣事。

[设计意图]

联系学过的文章导入新课,在一个主(一个标准团有多少人?一个标准团人数通常是1500人左右,是由若干个营(或连)及战斗、勤务保障分队编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题下展开新的学习内容是基本的目的。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回顾自己的阅读生活并互相交流,有利于寻找生活与学习的切入点。学习季羡林所写的《我的童年》(节选)材料,既是一个拓展,也是承上启下,为学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奠定一个基础。阅读文本,感知课文内容。

季羡林老先生童年的阅读趣事不少,经过长时间的求学终成大家。让我们看看季先生晚年对阅读又有哪些认识。

1.学生读文。借助工具书,学习3个生字,扫清其他阅读障碍。

2.季羡林对于读书有哪些认识(提出了哪些见解)?

(1)读书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2)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

(3)要背诵古诗文,进行阅读积累。

3.讨论:结合实际,你觉得阅读还有哪些好处?

适时点拨:(1)阅读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2)阅读可以充实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快乐。

[设计意图]

识字是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尽管本课只有3个生字,也要认真对待。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是学生需要养成或进一步巩固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简要总结季羡林所提出的关于阅读的见解,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本文在访谈中涉及的内容除了上述三点,还有关于学习外语的内容。实际上学习外语与阅读这个单元主题有些不相及,故可以不总结。引导学生讨论阅读还有哪些好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阅读和生活联系的理解。

一、个性阅读,发表个性见解

既然阅读可以帮助学习知识,请大家质疑并答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课题所包含的寓意。为什么把苗苗喻成小苗,把季羡林喻成大树?可以结合课余搜集到的季羡林的资料理解。

2.何为“闲书”?结合文本内容和《我的童年》(节选)帮助理解。

可以提供的辩论话题:

1.什么时候可以看闲书?

2.为什么学生会偏科?可以允许学生偏科吗?

3.小学生应该背诵的200首古诗和50多篇古文多吗?

[设计意图]

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落实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质疑与答疑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可以丰富地展示学生的个性见解,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学生的质疑绝不限于所提供的两条,学生辩论的话题也绝不限于三个问题。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内容,推而广之,适时生成课堂教学的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1.谁能说出这篇课文与其他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一问一答式——访谈录。

2.访谈录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3.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在两者的对话中,要使听众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设计意图]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应该让他们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分角色朗读时,也可以进行模拟采访,要读得像说话一样自然,毫不做作才好。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文中有许多多音字,要注意读准确。

四、同学之间以读书为话题进行访谈,必要时课后进行习作拓展训练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口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秆编成的“盖垫” (济南话)o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三国志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日”、“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手指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每次回忆起学习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来学习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特别建议]

本文的定位是略读课文,在进行教学时,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就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因为这是学生首次接触访谈录,所以要求初步认识此文体。由于访谈录采取一问一答的双向交流形式,学生容易理解,有兴趣的前提下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一次小练笔。

[名师简介]

刘知晓,中学高级教师,现在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任教。主要荣誉和教科研成果有: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5篇,主编山东省地方教材《国学启蒙》及《阅读文选》等4册。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4-1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4-0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02-0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小学语文教案(通用6篇)01-07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知识点12-18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02-18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04-1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04-29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05-01

小苗与大树对话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