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宏观经济学论文1

本文研究中国宏观因素与股票市场的关系,选取GDP(GDP)、准货币(M2)、进出口总额(IMEX)、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CU)、工业增加值增长率(INDU)来代表宏观变量指标,选取HKCSI(HKCSI)作为股市变量的指标。

最后针对结论提出了构建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适度调整政府在股票市场的职能和调整投资者机制,使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建议。

宏观经济学论文2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逐渐的深入。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的相比较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的。本文将会介绍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

0引言

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受到国家历史的影响和熏陶与我国的经济学理论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不同的经济学理论阐述的经济学发展以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存在较大的影响的。研究西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1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介绍

1.1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

主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有两种:一种是时间较为悠久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另一种是近些年来才研发出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首先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的一场经济危机。在此之前,西方国家只有古典经济学理论一种。但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无声无息之间就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里。甚至都没有给古典经济学理论反应的时间。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的要素是消费。并且推崇国家对经济全面的干预与管理。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由于消费的欠缺。一时间加强消费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推崇。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辉煌。虽然短期经济出现了复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正确性。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过于偏执。在西方国家后期的发展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它只能短时间地解决问题的矛盾。长时间地实行只会造成失业与通货膨胀共存的局面。

1.2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是大多数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一个理论。它存在的时间比较长,经历的风雨也比较多。古典经济学理论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存在,它与凯恩斯的理论不同,它并不赞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是任由经济的自主发展。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本身就是具有调控行为的,所以不需要外界力量的深入。经济自身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与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这一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任何的问题,它不断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它的体制与问题也逐渐地显露出来。接着凯恩斯理论出现,古典经济学理论出现了它生存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与竞争。

2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

2.1不同理论交错更替

现在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由于不同的理论存在与国家发展的状况,使得它形成了独特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特点。它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不同理论的交错更替。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了两种经济体系。两种派别之间互不相让,都希望在国家的发展中存有一席之地,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将另外一种经济理论挤压出局。因为只要不同的理论存在,危机就会一直存在。因此,两种经济理论不断的爆发着没有硝烟的战争,使得西方国家表现出来不同的经济理论不断交错更替的现象。这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

2.2批判与继承共存

批判与继承共存的现状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主要特点之一。虽然两大宏观经济理论在不断地进行竞争与排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彼此之间互相选取一些消极的或者极端的措施,相反的是,他们之间彼此也呈现着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但是,两种不同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是存在着严重的冲突的。这就会使得彼此之间不可能产生完全的继承与共融。因此,在两者之间的继承与共存的状态之下,还隐藏着一种更为真实的、更为突出的批判的关系。两者之间互相批判。古典理论认为凯恩斯理论充满侵略性,对人们以及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古典理论太过于温和。不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彼此之间互相批判,却又互相影响着。

2.3“御用”的经济学理论

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无论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御用”经济学理论。这两种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观点不同、方式不同、路径不同。但是它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两种理论的存在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国家的一些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充当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守门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带动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有效需求原理”及时地化解了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引发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但是只站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凯恩斯理论在那个阶段做出的贡献。因此,无论这两种理论怎样地发生战争,它们都是国家御用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这一事实是磨灭不掉的。

3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

3.1归一化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交融的逐渐加深,加之自身宏观经济学理论存在的问题,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不得不好好地对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才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方向?什么样的趋势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现在正在走的一条道路?这是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自身的研究与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势的研讨,决定归一化发展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一个国家不能存在两种经济形势与理论,这样不同的理论在进行竞争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归一化的发展并不是用一种理论取代另一种理论,而是两种理论的融合。但是,经过近百年的争斗,两种经济理论是不可能轻易地相互融合的。因此,归一化的发展是一条长远的发展道路。两种经济理论的融合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只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种发展趋势与方向。至于是否能够成功,只有时间能够去证明。

3.2创新化发展

创新似乎存在于各行各业,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似乎也离不开创新化的发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该通过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国家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容。因此,要不断地对这些内容进行淘汰,并且不断地刺激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一切的目的很简单,只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创新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新,不应该墨守成规,敢于创新,不要畏惧创新道路上的失败。

3.3简单化发展

简单化发展也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或许是受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两种经济理论多年的纠缠与困扰,使得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济体系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又没有办法强制地去除某一种经济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它(中国有多少个县?截至2020年9月1日中国一共有1347个县,另有117个自治县,县作为“县级行政区”,属于三级地方行政区。)牵扯到太多的政治问题,并且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势,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所以,轻易地去除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但是,将其简单化还是一个能够做到的目标的。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将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简单化是它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西方国家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4结语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介绍的关于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以及它的发展趋势。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需求创造出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虽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矛盾、带动了发展。

作者:李丹琳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2][英]乔安…罗宾逊.马克思、马歇尔和凯恩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宏观经济学论文3

[摘 要] 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认真研究西方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家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总结我国和发达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为丰富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机制有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

1 西方经济学国家干预理论分析

国家干预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更形象的表述,是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把握,是“看的见得手”对市场中存在的弊端进行的管理,是国家利用经济政策与法规指导调控经济稳健运行的措施。

1.1 早期西方经济学的国家干预理论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增长是由于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市场可以发挥自发调节的作用,对于资源进行有限的配置,使经济有效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状况,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休谟和萨伊认为国家干预只能存在于市场失灵的状态,其提供的公共政策和服务是解决市场失灵的必要手段。

新古典经济学代表马歇尔主导自由放任经济学,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商品的供求、价格变动、劳动力的工资涨跌达到相应的平衡状态,从而使资源有效的配置。国家的干预只能打破市场原有的平衡,破坏了市场中的自我调节,反而会引起经济的动荡。福利经济学教父庇古主张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应限制在消除外部性对经济的干扰,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增加社会福利。

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早期西方经济学理论着重强调市场自由调节经济的形式,不赞成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但同时也认为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者特定的条件下,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国家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的调整。

1.2 20世纪早期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来自于1929年-1933年美国持续4年之久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经济的做法,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只能是“守夜人”的角色,“小政府大社会”同样是当时政府的主张。然而经济的萧条让政府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供求不平衡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是出现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有效需求对于经济的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有效需求的变化会使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衡破坏,同时对资本市场也会带来影响。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就会有可能产生经济危机。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增加投资,达到平衡的有效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凯恩斯的理论形成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1.3 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

在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的现象,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滞涨的出现是由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的过分应用,哈耶克对货币和经济周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经济出现危机是由于扩张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信贷的扩大,刺激消费,但是一旦金融系统出现问题,停止信贷,扩张的货币政策是无济于事的,经济从而出现滞涨的现象,甚至爆发危机,他主张经济本身会趋于稳定的机能,不主张国家的干预。

弗里德曼是货币经济学派的主要提倡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出现与货币供应直接有紧密的关系,他强烈反对金融货币政策作为管理调控的手段,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应该被严格的限制,反对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特别是价格管制,认为价格是市场中反应经济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体现,干预只能适得其反。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计划控制思想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入手点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表象、运行和决策规律等方面的理论,缺乏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深层次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则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分析社会经济的客观规律。

2.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揭露及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进行了研究,肯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客观规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不断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最终目的,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家通过技术的提高,追求剩余价值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形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工人的工资却由于资本家的追逐利益的本质得不到提高,这样就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状况,从而出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下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唯有实行计划经济。

2.2 马克思的计划调控思想

马克思研究国家经济的性质,对于国家在经济中主要职能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在经济中角色的改变,首先在大工业时代,由于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发展不稳定,竞争的混乱,需要对整个经济进行全面的协调,创造一个对于劳资都相对公平的环境;其次,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公共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需要在市场本身缺陷而导致的领域进行调控,增加公共资源;再次,国家以法律和经济手段维护经济秩序;最后,随着国家实力和国际优势的增长,国家直接采用资本介入的方式,对现有经济进行干预。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实践

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进行干预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自由经济为主导地位的,而国家干预经济在特殊的时期也会被认可,在经济危机时期显得尤为有用。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产生的凯恩斯理论,帮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度过了经济危机,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滞涨”的困扰,凯恩斯理论被新自由主义思潮取而代之,到80年代后期,经济衰退的局面,再次启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干预,扭转了局势。在20xx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采用的同样是国家干预经济,利用财政和货币手段进行调控,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3.1 1929年经济危机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宏观调控及其特征

19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前,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经济上的政策都是自由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少,几乎没有国家的产业政策,需要提出的是德国经济的政策,虽然德国在经济上和其他国家采用的政策也无大的区别,但是由于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济遭到了重创,所以在经济复苏阶段,德国利用国有资金引导社会资本的发展,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使德国的经济有了很好的发展。

(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战后,各国经济受到了重创,经济的复苏首先需要在基础部门开始,而在这些领域,私人基本是不愿投资的,如铁路交通、电力、邮电等,都需要国家兴办国有企业才能得到发展,各国的国有企业在战后比重都有所增加。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指导,所以制定经济计划尤为重要,对于经济宏观上的规划和指导,使得政府对经济的敏感度更高,在经济活动中,不在是企业的“独舞”,国家通过财政、信贷和货币手段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活动加以指导,实现经济计划的目标。

(3)政府采用直接采购的方式,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政府刺激经济的手段主要包括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福利保障。社会福利在调节经济的同时还对社会矛盾经济有效的缓和,有利于平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不断的提高。

(4)强化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战后发达国家,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引导还是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中央银行的职能也不再是发行证券,通过货币和利率等金融工具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用以来调节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经济危机,让各国政府也认识到了金融市场对经济波动具有的敏感性,有效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增长,物价的稳定,充分的就业都有很好的调节,这也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5)加强国际间的协调

经济的复苏,国际贸易的加强,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国际间协调。战后的美国变得强大,但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遭到了重创,在美国的帮助下,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得到了恢复,随着经济的交流,各国在经济交往中的摩擦也越来越多,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摩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2 20xx年美国金融危机及全球性考验

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使得全球行金融危机拉开了序幕。金融危机对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和经济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20xx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陆续发生偿还困难和违约的问题,美国的住宅金融市场首先出现混乱,之后波及到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在美国对市场监管过于宽松的情况之前,这种宽松逐步绵延到银行、保险等金融部门。面对这种形势,尽管美国政府也采用了一些财政、金融措施稳定局面,但是还是未能控制金融危机的蔓延。

美国作为头号的资本主义大国,运用国家干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经济危机中起到有效的作用。但这次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一个最重要原因是美国对金融市场监管的过度放松。国家采取的解救措施在自由经济论学者眼中也不完全赞同,强调不建议过度干预,实现相对均衡是比较好的状态。

4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总体上是成功的,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规模的迅速扩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过去在宏观调控中出现的失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有利于指导我国今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4.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百废待兴,经济基础薄弱,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点使我国集中力量发展了重点部门,减少了资源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高度集中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缺乏主动意识,同时经济整体发展缓慢,尤其是国民收入还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致使消费不足,经济良性循环差,因此计划经济模式渐渐由原来的高效率模式变成了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模式,致使产生了经济体制僵化,商品市场缺乏活力,生产环节效率不高等诸多问题。

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趋势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针对每一个阶段宏观经济波动,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不尽相同。

(1)1979-1981年“计划”式宏观调控

这段时间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计划”成分还是比重较大。1980年进行的第一次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措施是,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压缩财政支出,减少投资,同时加强银行的信贷管理,有效地抑制了总需求的增长,最终实现了稳定物价,经济发展放缓的目标。

(2)1985-1986年“双紧”式宏观调控

1985年国家采取了“双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即收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动用行政手段要求严控基建规模投资,抑制总需求的过快增长。

(3)1989年-1990年“硬着陆”式宏观调控

1988年开始,为进一步推进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下决心突破工资和价格的瓶颈,提高工资并放开商品价格的管制,放弃商品定价销售的传统模式改为以市场价格销售。价格的放开引起抢购风潮,物价指数暴涨,政府不得不采取更有力的宏观调整政策,在前两次调控政策基础上,又实施了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甚至对定期存款支付“保值补贴”的作法加大力度回笼货币。

(4)1993-1995年“软着陆”式宏观调控

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双双突破历史高位,新一轮的宏观经济调控在所难免。这一次的调控吸取了前几次的经验教训,没有采取“下猛药”的方式实施,而是灵活有度地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利用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和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机会,采用多种手段如下调贷款利率,适度控制货币存量,适度调整财政支出等来影响经济的运行。

(5)1998-20xx年“激励或扩张”式宏观调控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中国也同样受到影响,为了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强民众克服危机的信心,中国政府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选择。为保证财政政策顺利有效地实施,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和调整税收筹措资金,加上银行的配套资金和民间的企业资金,确保了资金来源。1999年的经济增长保持平稳,随后在出口逐步恢复增长的推动下,国民经济重新回到稳定增长的轨道来。

5 新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实践的特征

在新时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出现了变化,不再是停留在只有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时候才进行干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随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干预的做法,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政策的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6 总结

通过分析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理论的发展,以及总结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可以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家干预的思想得到过不同程度的体现。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实现国家干预调控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保证宏观经济协调有序又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尝试,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上述课题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积累性经验与理性的规划设计力量来逐步实现灵活运用、游刃有余。

注: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为了深入研究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

[3]亚当?斯密.国富论(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xx:228-229,239.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74-498.

[5]庇古.福利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6]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81-83.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xx.

[8]刘树成.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9]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少东(1972-),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烟草总公司甘肃省公司综合计划处,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论文标签:经济学时间:2021-08-21 【yjbys.com - 经济学】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及联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现代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产生划分的四个阶段,只有确定了此项内容才能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分析。本文简述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形成环节,并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主要区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形成;区别;联系;

引言:

西方经济学自凯恩斯起就被分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致力于通过对单个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在其所产生的经济行为的基础上阐述价格机制的本质,思考怎样解决一直以来社会上存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与其不同之处则在于,宏观经济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社会经济的研究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从国家角度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的理论,并需要采取合适的经济政策用以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帮助解决存在已久的由于不同利益矛盾而影响社会稳定性的问题。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学致力于对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学又是对资源利用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怎样选择合适的方式保证配置的合理性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就成为人们努力的方向,这也是现代经济学想要找寻的研究答案。
浅谈宏观经济学论文标签:经济毕业论文时间:2020-08-26 【yjbys.com - 经济毕业论文】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宏观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小议金融危机下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摘要:中国应抓住美元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做为国际货币核心地位有所动摇的契机,强力推进人民币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减少汇价风险。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政策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顾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今美国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危机导致的。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讲,美国金融危机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处在总需求不足与总生产供给过剩的状态中,是低效无序的不良状态,大量的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的项目,进而购买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样美国本地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一旦美国泡沫破灭,必然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高方法的研究论文标签:经济学时间:2020-07-15 【yjbys.com - 经济学】

独立学院是我国根据实际需要而创新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做出了很大贡献,截止到 2014年,全国总共有 318 所独立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一般在各省市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录取,极少数在第二批次招生。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打好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学好相关课程的必要条件。但是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特点,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应该更多的偏重实用性、简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

在高考招生中,独立学院为本科第三批,总分相对较低,并可以适当降分录取。这就导致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知识基础较差,特别经济学类的专业大多招收的是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更差,而在宏观经济学里面有很多公式的推导,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基础知识较差的原因大多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这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正,所以很多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感觉难跟上,听不懂。

(二)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习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独立学院的收费较高,所以能上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家长一般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思想活跃,情商高,兴趣广泛,大多有文艺特长,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非常熟悉,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很强的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讨厌刻板的理论学习。

(三)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欠缺,缺乏刻苦精神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论文模板标签:经济学时间:2020-06-25 【yjbys.com - 经济学】

本文在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材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提出重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以期探讨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式。

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

1.体系完善,理论抽象。宏观经济学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运用抽象分析方法,以国民收入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在经过归纳总结后,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宏观经济学有大量的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2.流派众多,内容庞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经历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至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以及人的有限理性,学者通过抽象分析,选择有限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经济问题。由于对经济问题中同一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同,西方学者对问题中的决定因素选择不一样,导致研究的假设存在差异,经过逻辑推理、计量检验的结论、相应的政策自然不同。因此,各学派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同,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分歧与争论。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思路论文标签:经济学时间:2020-06-22 【yjbys.com - 经济学】

摘要:结合地方院校的生源特点,立足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目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难讲学生难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地方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对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式教学

一、地方高校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学时短为了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地方高校相对缩减了基础理论课的授课课时,总学时一般由原来的64个学时调整到48个学时。这样的课时安排使得平均每章的授课时间只有6~8学时,这些学时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根本没有时间对相关概念进行拓展与深入,更谈不上结合当前经济现实进行实践论证。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当前的经济现实,学时的减少对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负效应。

2.学生基础较差,接受理论知识的能力弱地方高校一般以三本或者二本院线居多,相对宏观经济学抽象庞杂的理论体系而言,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数理知识基础本身稍显薄弱。宏观经济学通常采用数理模型来进行描述,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生对于模型推导经常觉得晦涩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宏观经济学理论前后连贯性、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点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理论的理解。长此以往,一节听不懂,章章听不懂,不但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刻掌握,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都丧失了,这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公共管理宏观经济学改革初探论文标签:经济管理毕业论文时间:2020-06-20 【yjbys.com -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一、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面临的现实困难

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层次并不相同。与经济类专业通常会在本科阶段继续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不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本科阶段一般只安排初级课程,但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内容一般都会达到中级程度。因此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就需要掌握中级课程的有关内容。初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二者尽管概念体系一脉相承、教学内容结构类似,但是同样的知识,分析深度和应用的数学工具都差异甚大。如果完全不具备灵活性,只是拘泥于初级课程的固有内容,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阻碍其继续深造。

二、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重点

1.针对学生需求层次不同,开设多层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一般都会开设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但是如前所述,也有部分学生需要学习了解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此种课程设置就会不敷所需。因此,教学改革的着眼点,首先应当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与理解前提下尽量涵盖中级课程内容,以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困难但却有其实际可行性。现代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已经较为完善,无论是初级还是中级课程,其知识结构及使用的概念体系都基本相同,所区别的只是形式化程度或抽象化程度的不同,即使用的数学分析方法的严密程度不同。只要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知识,就不会影响对课程的正常学习与理解。当然上述方法只是在现有课程设置条件下的治标之策,更进一步的治本之策是有条件的学校争取在大学高年级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以满足希望继续深造和有更多学习兴趣的学生的需求。这是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做法,但对各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师资结构和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视为未来的长远努力方向。2.丰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从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固有现状角度出发,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较为松散,各部分知识内容各有特色,并且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非常紧密。针对这一特点,具体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不同部分知识采取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全面掌握各部分内容,达到形散实不散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通过跨国情景比较的方法讲授经济增长理论和一国收入水平的衡量,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国民收入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内涵。用学生作为主体亲身参与的方式讲授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应用课程当中学习到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对一些现实问题如当前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经济焦点话题展开分析讨论,一方面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的科学,并非仅仅简单体现为课本上的单薄原理与教条。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乐趣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兴趣。另外,如前文所述,现代经济学中大量使用数学分析工具,而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数学工具并在现实中能够加以应用,就必须进行足够的习题练习,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都会提供大量课后习题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但是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很难做到由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后习题一一进行讲解,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设置研究生助教的方式,在正式课时以外时间详细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消化课程内容。3.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如前所述,一方面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近20章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同时一般只有1-2次考试机会来最终判定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这些特点正与高中阶段教育相反,后者的教学时间较为充裕,涉及的知识范围相对有限,并且可以围绕同样知识内容反复进行多次考试,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单纯采用植根于高中教育特色的闭卷考试形式就无法非常准确的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理解与掌握。有些学生可能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较好的卷面成绩,但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概念体系与分析方法,考试结束之后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快就付诸东流。有些学生可能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更为清晰,但一次性考试固有的偶然性会削弱真实知识水平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因此,除了最终考试以外,还可以结合采用课程论文、主题发言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令其在成绩评定中占据一定权重,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学习成绩评价结果。4.尝试采用英文教材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与演变主要源自西方国家,因此无论是经典的经济学教材还是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使用英文撰写。前文提到的国内中文本教材大多也参照国外教材体系进行编写,中译本教材则受到译者素质和跨语言文化表达固有困难的影响,常常让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真实含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直接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采用外文教材也便于其日后接轨学习,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多层次需求。